每年立秋(7-8月)是河蟹病害爆发的高峰时节。蟹塘都伴随着大量的病害发生,导致的损失数以万计。秋季是河蟹病害发生的高峰期,死亡量大发病率高。同时也是河蟹生长快、为关键的后两次蜕壳的关键时期。因此,河蟹养殖户做好这段时间的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那河蟹为什么会发生病害呢?我们要如何防治?
病害的发病机理分析
一般来说,河蟹发病除了与苗种体质相关外,和它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水环境是养殖生物和病原的共同生活空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病害是否发生,下面主要分析各类环境与病害的关系。
1、河蟹病害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水体物理环境主要有水温、光照、水色。河蟹的适生长温度18~30℃,温度对细菌性及**性传染病的暴发影响较大,水温的突然变化,河蟹容易出现感冒,造成大批量死亡。河蟹喜欢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生存,光线太强,反而不适应,同时易使蓝藻大量繁殖。甚至可以造成大量死亡。
2、河蟹病害与化学环境的关系
化学环境主要有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PH、氨氮、**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硫化氢等。主要以溶氧作为好坏的重要标准。前期投喂过量的饲料,高温期,大量的伊乐藻[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原产美洲。]开始发黄腐烂,造成底泥中氨氮、硫化氢、**酸盐等有害物质再迅速升高,造成池底发臭,有机质大量耗氧,溶解氧急剧下降,各种细菌滋生快,导致病害发生。
3、河蟹病害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河蟹塘中的水生生物主要有藻类、水草、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和各类菌群。藻相不平衡,造成蓝藻大量繁殖,败坏水质,产生蓝藻毒素,同时夜间耗氧大。菌相不平衡,造成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失衡,有害菌大量滋生,引发病害。水草的长势情况直接影响水体溶解氧的高低。浮游动物对藻类有影响,进而影响水的透明度,影响水草的生长,同时产生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盐。
防控措施
我们都知道,河蟹发病后再去治疗的难度较大,效果不明显,所以做好日常病害的防控尤为重要,尤其在病害高发期的秋季。
河蟹塘病害的预防方针:
防重于治。
急者治标,缓者治本。
标本兼治。
秋季河蟹病害防控有哪些呢?
1、河蟹生活在底部,随着养殖过程的进行,底质不断被还原,**还原电位不断降低,底质耗氧量增加,各类有害细菌容易滋生,所以底改工作不容忽视,建议使用:底改。改底增氧的同时起到底部杀菌降低发病率。同时给水体增氧,开增氧机,或者洒增氧片等。只有把环境的关键性指标溶氧情况把握住,改善氧气情况就能对病害预防起到好的效果。
2、蟹大小,看水草,而水草的长势和水质环境密切相关,定期向水体中补充碳源,有利于伊乐藻度过高温期。经大量养殖户验证,定期使用“黄金益菌素B型”,碳源加菌群是调节水质环境的良方,坚持定期用的养殖户,蟹塘草好,溶氧就好,同时*酸菌[*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芽孢杆菌,酵母菌等有益菌能够有害菌的滋生,病害发生少。
3、秋季病害高发期,建议多使用生物消毒剂,不破坏水环境。
4、除了水质、底质,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河蟹体质了,双养理论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营养,内中营养养体质,增加河蟹抗病能力,提高抗应激的能力,以及促进生长速度。定期补充维生素、免疫多糖类,内服*酸菌改善肠道功能,促进营养的吸收,同时提高营养的转化为河蟹的组织细胞,蛋白质等等。水世纪多年的独创内服“GTS”及生命元+肝胆泰乐+高稳维西黄金组合呵护河蟹健康,增强抵抗力,增强体质。
病害的发生无非是环境、病原和河蟹体质三部分个都出问题才会发病。做好这三大块的管理工作直接决定后期五壳的产量和规格。好了,以上便是“河蟹为什么会发生病害呢?我们要如何防治?”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