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气泡[气泡,是在工程上一般由气体通过小孔进入液层分散而成。]病在鱼苗[也叫“鱼花”。]、鱼种阶段均能发生,发病率在80%以上,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养殖户们应该重视该病的预防。下面小编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鱼气泡病病因、症状和防治,具体内容如下:
鱼气泡病病因
(一)鱼池施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生肥在池底经分解消耗水中氧气[氧气,化学式O2,式量32.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放出甲烷、硫化氢等小气泡。
(二)鱼池中水生植物过于旺盛,经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而引起氧气过饱和[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
(三)鱼苗运输途中,人工送气过多,引起溶解气体过饱和。
(四)水中氨含量过饱和,也会引发此病。
气体进入鱼体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鱼苗误将气泡当食物,直接吞入。二是气体通过鱼体鳃、皮肤、黏膜等处进入血液,当水温陡升,血液里过剩的气体游离积蓄成气泡,引起栓塞致鱼死亡。
鱼气泡病症状
气泡病的外观症状是在体表附著有大小不一的气泡,常见于头部皮肤/鳃盖/眼球[眼球(eyeball)所属现代词,指的是脊椎动物眼中由巩膜、角膜及其内容物组成的大体上像球状的眼的主要部分。]四周/角膜等处。对光检查這些部位则不难发现气泡的存在,若气泡积蓄在眼球内或眼球后方,则会引起眼球肿胀,严重时可将眼球向外推挤而突出,所以气泡病亦为突眼症的原因之一。若气泡栓塞之部位在于鱼鳃中,腮丝血管病变(肿胀或是充血)则会引起病鱼呼吸困难,急**例较易发生于魚卵孵化期或鱼苗期,病程往往只有几分钟,卻可造成死亡率,主要症状为腹部肿大、突眼、腮丝肿大及卵黃囊异常膨大,但是绝大多数病例属于慢性。
鱼气泡病防治
1、应施用熟化的有机肥。禁止在鱼苗池中施用未经发酵的肥料;施肥和投饵要适量,防止池塘中的腐殖质过多。
2、高温季节应保持水质新鲜,改善水环境,增加水流动性,不使浮游植物过多,可有效预防此病。
3、在饵料中添加氟哌酸2‰~6‰,干酵母[干酵母(Dried yeast)又称酵母,为麦酒酵母或葡萄汁酵母的干燥菌体。]8‰~12‰,大黄3‰,喂5天为一个疗程。
4、每亩水深0.7米,用0.4~0.6公斤食盐水[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所以食盐水主要是由氯化钠溶液组成的。],向浮有气泡病鱼水面均匀泼洒,一般在数小时内便可果。
5、当发现鱼患气泡病时,应立即加注清水,同时排除部分池水,或将患气泡病的个体移入清水中,病情轻的能逐步恢复正常,尤其是氧气过饱和的容易恢复。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总结的关于鱼气泡病病因、症状和防治的内容,养殖户们可以参考一下。后提醒养殖户们,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水质保护和饲养管理措施,为鱼提供健康生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