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猪转着圈去咬自己的尾巴,感觉挺好玩的,可是养殖户确说,这也是一种病啊。看似简单,原来包含这么多的内容。猪咬尾有很多的原因。
猪的咬尾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它是许多猪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饲养密度的增大,这种恶癖的发生有上升趋势。我们对江苏某中型猪场的调查表明猪咬尾现象十分严重,在2000年6月间,其生长猪舍中被咬断尾的猪占猪群的21%,其中6%后肢瘫痪。随着咬尾的发生,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都明显降低。猪被咬后体表的创伤还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机会,尤其会引起[基本解释1. [set off]∶起身各稍自引起**2. [give rise to;lead to;cause;make]∶某种事物使另一事物出现引起好感...]腿破、瘫痪。另外,猪被咬过的尾巴及全身通常留有伤痕和脓肿,进而影响胴体品质。有时咬尾还和咬耳、咬身并发,这时所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
国内外大量试验分析认为,能诱发或促进咬**为发生有营养、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营养因素
尽管在Ewbank(1973)做的实验中,单纯的营养缺乏[缺乏,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并未引起咬尾[1],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咬尾和其它**因素已经存在,日粮[日粮(ration).,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一天)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比例不当就会加剧咬尾程度,甚至促使咬尾的爆发。
蛋白质
当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能促进人体发育、增强免疫功能,并有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的作用。])缺乏、蛋白/能量比不平衡时,猪体蛋白质代谢会发生紊乱,并会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包括兴奋互咬。Plurnlee等(1976)给一组生长猪饲喂含蛋白质12%的日粮,发现用料后3~8周猪群的咬耳现象十分严重,明显高于饲喂含蛋白质15%日粮的一组[2].在给大鼠饲喂低蛋白日粮时,大鼠之间的攻击性[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增加、打斗[打斗是汉语词语,拼音为dǎ dòu,释义是动手争斗。]增多,由打斗引起的死亡也增多[3].Fraser等(1991)在棉棒上涂血做成猪尾巴的模型,将它放置在猪圈中来做对照试验。结果日粮中不含豆粕(蛋白补充料)的一组猪舔食棉棒的次数高,日粮中添加了赖氨酸而无豆粕的一组次之,而饲喂含豆粕的正常饲料组少。这表明只要猪群中存在咬尾,日粮中的赖氨酸、蛋白质不足会加剧咬尾[4].
.2矿物质
日粮中矿物元素的含量与猪群咬尾也密切相关。Fraser(1987)发现,日粮中不补充磷酸二钙、石灰石。NaCl、Fe、Zn、Mg、Cu、Se时,猪舔咬棉棒的次数明显增多;而饲料中只缺少NaCl而补充其它矿物质时效果相似,表明NaCl缺乏会加剧猪嗜血和咬尾[5].史增斌(1999)在诊治一起咬尾症时发现其诱因就是新换的饲料中NaCl含量不足,而在饲料中补充0.3%NaCl后一周,咬尾现象就明显减少[6].动物在发生CU、I、Mn、Zn等微量元素缺乏症时,都可能出现异嗜[7].Hales等(1987)试验发现,动物如果在生长早期缺乏Mg、Fe、Zn、Cu、Co、I、Se等营养元素[怀孕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你怀孕之后,一个可爱的胎儿就开始在***肚子里成长起来。],会产生惊厥。敌意增加、不耐应激等异常表现,这些往往会促进互咬和打架;要是这些元素在断奶以后缺乏,动物也会表现出异常行为,但这些异常行为可以通过在食物中补充这些营养物质来消除[8].猪的异嗜也可能与饲料中Mg的缺乏有关,Ng缺乏时,会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打斗。Krider等(1975)的试验表明,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Mg制剂,能够减少或控制咬尾和其它异嗜癖[9].日粮中Ca、P不足或比例不当与咬尾也有一定的关系。Gadd(1967)在调查咬尾猪群时,发现有的是由日粮中Ca缺乏引起,同时他也发现Ca在日粮中水平过高也会诱发咬尾[10].而当猪群严重缺P时,猪会经常拱地、啃泥、互相舔咬[11].
.3维生素
族维生素是体内许多相关代谢的酶和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当它们缺乏时,机体就会发生代谢机能紊乱,常导致味觉异常,从而引起异嗜癖[12].但维生素缺乏与咬尾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一般来讲,营养不足可能通过三条途径引起咬尾:,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与动物行为和应激反应有关的许多酶和神经递质是由来源于日粮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合成[13].这些营养元素的缺乏、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递质变化会改变动物的行为,可能增加动物的兴奋性和攻击性[14].第二,由营养因素引起的味觉异常会导致异嗜癖。猪嗅觉非常灵敏,当日粮中缺乏机体所需要的某种营养元素时,猪会通过嗅觉途径来寻觅。被咬伤的猪尾巴及血液中这些营养物质的浓度含量较高,往往成为猪继续攻击的目标。第三,日粮营养浓度过低会影响体内代谢,尤其会导致内分泌失衡,并引起动物烦躁和改变摄食行为,增加动物的攻击性和活动力。
环境因素
.1环境单调
猪有探究习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猪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试验表明添加秸秆的圈内猪只用于探咬同伴的时间明显小于未添加组[15],添加木块、轮胎、粗饲料的猪群,咬尾、咬耳率明显低于圈内无这些物体的猪群[16].生产人员在咬尾的猪圈挂链锁、绳子或在圈内放置废纸箱、塑料等供猪拱咬、玩耍,都能有效减轻咬尾现象。Beattie等(2000)认为,单调环境中的相关应激长期**垂体一肾上腺轴,使肾上腺增大,从而分泌过多的皮质醇,促进动物应激反应[17],增加打斗。
环境不适
环境长期不适宜或突然变化会影响猪群休息,使得猪群烦躁不安,往往会诱发咬尾。在我国北方,咬尾现象在秋冬交替(10月底至12月初)和冬春交替(2月至4月初)有多发趋势,表明气候的较大变化会使得猪群感觉不适、烦躁咬斗。在南方,夏季高温闷热会加剧猪群热应激,引起猪群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频繁打斗。畜牧场周围较大的噪音、猪舍内较强的光线会影响猪群的休息,畜舍中NH3、H2S、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会引起猪群烦躁,这些应激因素也会**咬尾的发生。猪舍内高温高湿易引起猪体表操痒,从而诱发互咬。夏天猪场突然停电,会引起猪群烦躁及躁动,这时包括打斗在内的异常活动也会增加[18].研究表明,寒冷、闷热、噪音、强光等应激因素会增加动物血浆ACTH水平,这会增加动物对销的嗜好。如果这时日粮中钠再缺乏,则会加剧猪的异嗜[19].
地面类型
一般来讲,猪舍采用漏粪地板时比用普通水泥地面时咬尾率高。这可能是因为,采用漏粪池板时粪沟中的污浊气体容易上升到地面上,从而使畜舍环境恶化。
管理因素
饥饿
喂料量不足、饲喂时间间隔过长,猪会由于饥饿而互咬。另外,如果料槽长度不够,喂料时群居位次低(通常体重较小)的猪竞争不到料槽位置,就会因饥饿和急躁而寻找东西咬来满足食欲,这时其它猪的尾巴常常也就成了牺牲品。
转群
在每一次转群后,猪群都要熟悉料槽、水槽以及圈内各种设施,并建立群居次序。这时猪群通常表现十分活泼,常常发生打斗。转群、并栏过于频繁或方法不当会加剧猪打斗,而且会引起咬尾。研究人员将76kg左右的大约克×长白猪并栏,发现猪打斗、互咬现象严重,即使使用镇静剂也不能制止[20].
密度
如果猪圈空间过于狭小,猪群对生活空间的竞争也会增加,这无疑会引起打斗。猪群群体过大或密度过大,猪只之间接触的机会就会增多,这样增加了咬尾引发的可能性。而且,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咬尾,猪相互模仿、学习会加快,易引起大群的暴发而很难制止[21].所以,生产中生长猪群的群体大小、饲养密度和料槽长度应控制在适宜水平。
控制
猪群初发生咬尾时,如果未及时发现并控制,其它猪便会模仿学习,从而导致这种恶癖在猪群中蔓延。由于猪喜欢舔食血液,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更易吸引别的猪来咬,从而促进咬尾情况的恶化[22].此外,很多管理上的应激,如注射、称重、抓猪和猪窜圈等因素也会引起猪群*动互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