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姜片[姜和葱、蒜一样,是我们常用的三大烹调调味品。]吸虫[吸虫(trematoda)亦作fluke。]病是是由布氏姜片吸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引起的。这种吸虫除感染猪外,尚可寄生于人,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比较普遍,如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本文为大家介绍了猪姜片吸虫病病原、猪姜片吸虫病防治措施,养殖户们可以参考一下。
猪姜片吸虫病病原
布氏姜片吸虫是一种大型吸虫,外观似姜片,长24~75mm,宽8~20mm。新鲜时呈暗红色,相当肥厚。前端有一较小的口吸盘,紧靠它的后方是一个较大的腹吸盘。**2个,呈树枝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半部。子宫位于虫体的前半部,子宫和**之间为一个多分支的卵巢,偏于虫体中部而稍偏后方。发达的卵黄腺位于虫体两侧。虫卵呈灰白色或黄褐色,卵圆形,卵内除胚细胞外,充满着卵黄细胞,有卵盖,其大小为130~150μm×85~97μm。
成虫在猪或人的小肠中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约经2~4周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钻人扁卷螺体内,脱去纤毛,变为胞蚴。经13天形成代雷蚴,再经20多天后形成第二代雷蚴,30多天后形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附在荸荠、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上,变为囊蚴。以后随水生植物被猪生吃后,囊蚴进入消化道,包囊被消化溶解,幼虫随即在小肠内(特别是十二指肠)发育为成虫。自终末宿主感染囊蚴至虫卵从猪的大便排出,共需3个月。虫体在猪体内的寿命为12~13个月。
猪姜片吸虫病流行病学
人姜片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很广,多达19个省、市、自治区。而猪姜片吸虫病的流行地区比人姜片吸虫病的流行地区更广。流行区大多呈小面积点状分布。
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扁卷螺科中的一些小扁卷螺。在我国,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有尖口圆扁螺、大脐圆扁螺、半球多脉扁螺和凸旋螺,其中以尖口圆扁螺和半球多脉扁螺分布较广,且感染率[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常用指标之一。]也较其他两种扁卷螺为高。它们均孳生于有水生植物的池塘内,且适应性强,分布广,栖息于静水塘中,很少生活在流水和深水中。
姜片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是病猪和病人。凡是以猪粪或人粪当作主要肥料给水生植物施肥,以水生植物直接给猪生吃,池塘内有扁卷螺孳生,并有带虫的猪和人之处,本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用水生植物喂猪,尤其是儿童又习惯生食菱角和荸荠,因而流行较为普遍,在流行病区人及猪也可因饮水而引发感染。近年来由于养殖状况以及人们经济和卫生条件的大为改善,本病已呈逐年下降趋势。
本病常于每年的5~7月份开始流行,6~9月份达到高峰,5~10月份是姜片吸虫病的流行季节。猪只一般在秋季发病较多,主要危害幼猪,仔猪断奶后1~2个月即可发生感染,以5~8月龄感染率高,以后随年龄增长感染率逐渐下降。
猪姜片吸虫病防治
1、预防。
(1)环境卫生:猪舍保持无积存粪便,对清除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灭卵。禁止把病猪的粪便流进青饲料池。
(2)切勿在有姜片吸虫尾蚴的池塘内打捞水草喂猪,或把水草煮熟后再喂。
(3)管理好猪粪:堆积发酵,杀灭虫卵,不使猪粪直接流入池塘,以断绝传染源。
(4)消灭中间宿主――扁卷螺,在池塘中撒些生石灰或十万分之一钠硫酸铜消毒。
(5)定期驱虫:每年夏季和秋季末各进行1次驱虫。其方法是:用**左旋唑按公斤体重10毫克,研末,拌在饲料内喂给,也可用兽精制低百虫按每公斤体重0.1克,研末,拌在饲料内喂给。以上药物不但能驱猪姜片细虫,还能驱蛔虫和鞭虫等。
2、治疗。
(1)将精制低百虫用温水容解后,拌在精料种,空腹喂给单喂,以防止群喂时,互相抢食,吃药不匀,导致药物中毒。用药量根据猪的大小而定,一般1头30公斤的架子猪,每次要量不超过10片。
(2)病猪体内的囊蚴在9月份后发育成熟,这时可用硫双二氯(粉剂)按每公斤体重100~120毫克的药剂量。此药无异味可拌入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投药前应停喂1餐,待猪空腹时喂药,疗效明显,一般服后出现拉稀现象,但1~2日后,可自然恢复正常。
(3)喂服吡喹酮,每公斤体重用50毫克,拌入饲料内1次喂服,或用硝硫氰胺,每公斤体重3~6毫克,拌入饲料内1次喂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总结的关于猪姜片吸虫病病原、猪姜片吸虫病防治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养殖户们更好的预防治疗该病提供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