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中,猪的营养、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与健康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营养、免疫力与健康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有哪些?
一、营养与免疫力的关系:
在众多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包括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与免疫力的关系中,营养**或营养过剩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一些功能性的营养或非营养性物质对机体免疫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营养与免疫力有着密切关系,采用功能合理的营养,能够建立完善的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防御、调控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或抗病力。
免疫力可分为特异性[通过体外培养患者自身的抗癌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科学抗癌的目的。]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力主要依靠**接种的方法获得,例如成功接种了猪瘟弱毒苗,则具有了抵抗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指在动物遗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各种天然免疫功能的免疫力或抗病力。良好的营养供给是动物机体完善的免疫系统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
特殊营养物质的缺失常常导致机体免疫**及系统发育不完善;一些特殊阶段或因素,如养猪生产中的母猪的**、配种、产仔等特殊阶段,以及仔猪的断奶、换料、合群、温度变化、惊吓等特殊应激因素,常常导致机体的抗病力迅速下降。试验证明,无论是营养缺失,还是应激因素导致的抗病力下降,可通过营养调控的手段得到良好的改善。
二、免疫力与健康的关系:
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时刻会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攻击,使得机体一般处于亚健康[我国很多学者都提出过亚健康的评价方法或诊断标准,其中陈国元、陈青山、刘保延、陶茂萱等学者提出的评价方法或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状态。
常见致病因素包括四大类
1、一类生物性的
包括**、细菌、寄生虫等。
2、二类物理性的
如高温应激,使猪的生长速度减缓,容易患细菌性疾病;又如低温应激,会降低仔猪对大肠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的抵抗力,容易使猪患**性疾病如冬天猪易患流感、口蹄疫、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
3、三类化学性的
在冬天,为了保温,常把猪舍全封闭,结果猪舍通风**,氨气浓度高,猪长期生活在其中,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会显著上升。
4、四类社会心理性的
猪群本身也是一个小社会,猪合群就会打架,**分离就会产生心理应激和恋母行为。
当动物受到这些致病因素的攻击时,就会调动机体所有的抗病力来抵抗这些致病因素,平时致病因素和机体两者作斗争,处在一个势均力敌、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反映在临床上,我们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转化的两个方向:
1、朝着健康的方向转化:
即当抗病力(免疫力)不变,但致病力减弱,或致病力强但抗病力更强的时候,动物则越来越健康;
2、朝着疾病的方向转化:
即当致病力大于抗病力时,则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转化为疾病。
致病力大于抗病力的几种情况:
1、动物抗病力相对不变,但遇到很强的致病因素时,如遇到高致病性[致病性是较为固定的性状,如有的病原物引起叶斑,有的病原物则引起组织腐烂。]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动物就会发病,这种情况占疾病总数的5%~10%;
2、致病力相对不变,但动物本身的抗病力下降了,动物也会发病,这种情况占整个疾病总数的90%以上,如大肠杆菌、链球菌、流感都是属于机体抗病力下降而引起的发病。
动物本身的免疫力或抗病力的高低是影响动物健康的主要因素,免疫力与健康是紧密相关的。养殖户要知道营养、免疫力与健康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有哪些,以便更好地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