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水产五黄散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牛蛙蝌蚪会出现断尾,腹部发红是什么病?(牛蛙蝌蚪缩尾病图片)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牛蛙蝌蚪会出现断尾,腹部发红是什么病?

  牛蛙蝌蚪会出现断尾,腹部发红是锚头鳋病。

  病原体为锚头鳋。主要寄生在蝌蚪胴体与尾交界处的略凹陷部分,虫体头部深深钻人蝌蚪组织中,留在寄主体外部分占身体全长2/5-2/3。寄生部位的肌肉组织常发炎红肿,并溢血而出现红斑,严重时发生溃烂,组织坏死。虫体吸取蝌蚪的血液和体液,1尾5-6厘米的蝌蚪身上寄生3-4个鲤锚头鳋,会很快引起蝌蚪死亡;寄生1-2个时虽不立即死亡,但会使蝌蚪生长停滞。

防治方法:蝌蚪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可以杀灭水中锚头鳋幼虫。治疗用浓度10-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2.5小时,每天一次,连续2-3次,虫体在2个星期后陆续死亡,蝌蚪在浸洗时会出现浮头现象,应用清水洗掉鳃上的粘液和沉积的微量二**锰,以保证鳃的呼吸正常。也可用浓度为0.5毫克/升的90%敌百虫液全池泼洒,有较好疗效。

牛蛙蝌蚪会出现断尾,腹部发红是什么病?

  蝌蚪管理

  1 .经常换注新水 换水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蝌蚪池水质,增加水中溶氧量,增强新陈代谢水平,促进生长。换注蝌蚪池水要选择晴朗天气,一般于太阳初升后的 7 一 8 时进行。此时换水水温相差小,换水后蝌蚪受日照的时间长,易适应新的水体。换水量一般为蝌蚪池原水量的一半左右。春、夏、秋三季换水,注入新水水温宜比原池水温略低0.5 一 1.0℃ 。若温差超过 3 ℃ ,则应适当调温,使温差少于 3 ℃ 后再换水或降慢换水速度。换水的次数因季节而异,春秋每周进行一次,夏季一周两次,冬季 2 一 3 周换水一次,也可不换水。

  2 .保持池水清洁 及时捞除蝌蚪池水面的悬浮杂物和死亡的蝌蚪等;清除食台上的残余饲料,食台最好天天洗刷清洁,并在 1g / m3水浓度的漂**药液中或石灰水中浸泡消毒 5 一 10min 再放回原处;经常消毒水体,最好每隔7 一 10 天用 0 . 5 一 1 . 0g / m3 水浓度的漂**溶液或 10 一 20g / m3 水浓度的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一次,确保蝌蚪池池水清洁。

  3 .及时解救浮头 蝌蚪浮头大多有先兆,如无病的蝌蚪突然减少吃食量;蝌蚪池水突然变黑变混浊,水面、池边气泡和泡沫频生;蝌蚪不再在池水中上下垂直活动或仰口在水面吞食浮性饲料,而是在水面漂浮露头不吃食,焦躁不安不下沉等。蝌蚪浮头轻重程度一般凭肉眼观察可判断。轻浮头无须惊慌,也无须采取解救措施。若天气闷热,下雨,无风或风向山南转北,往往温度高、气压低、有机物耗氧增加,水质容易恶化,水中溶氧逐渐减少,极易发生牛蛙蝌蚪浮头现象。有时在前半夜甚至在傍晚时分或雷阵雨后就出现浮头,此浮头则属重浮头,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救,立即加注新水,水流最好水平冲撒在木板或芦苇席上再流入蝌蚪池。暂时无法注入新水的蝌蚪池,每公顷可用225 一 625kg 黄泥或 7 . 5 一 15kg 明矾溶液泼洒全池,将池内大量的有机物吸附沉淀于池底,减少有机物的耗氧来维持池中蝌蚪对氧气的要求。

  4. 及时促进** 牛蛙蝌蚪在前肢长出以后,鳃的呼吸功能逐步退化,肺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此时牛蛙蝌蚪就无法长期生活在水中,而要经常露出水面,登上陆地呼吸空气以维持其生命代谢所需的氧气。在牛蛙蝌蚪这个生理大**期间,管理上稍一疏忽,就会造成大批死亡。这是牛蛙蝌蚪饲养管理中的危险期,亦称死亡高峰期。为此,在这个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及时给予**条件让其**,一是降低蝌蚪池水位,将蝌蚪池的水深由 70 一 80cm 降至20~30cm,暴露一部分池边滩地和池中土墩供其**:二是往蝌蚪池中放一些木板、塑料泡沫板等水上漂浮物,使**的蝌蚪离水登上木板或泡沫板呼吸空气,以便蝌蚪安全地**为幼蛙。

  

想问下兽药产品,都包括哪些分类?

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含药物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血清制品、**、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品、中兽药、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品及外用杀虫剂、消毒剂等。

兽药的品种主要分为四类:

1、一般疾病防治药;

2、传染病防治药;

3、体内、体外寄生虫病防治药;

4、促生长药。

其中除防治传染病的生化免疫制品(菌苗、**、血清、抗毒素和类毒素等),以及畜禽特殊寄生虫病药和促生长药等专用兽药外,其余均与人用相同,只是剂量、剂型和规格有所区别。

经常下雨天池塘能放鱼苗吗?

一、池塘清整:

清塘清整是养鱼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起到防止决堤逃鱼和防治鱼病的作用。一般在冬季成鱼起捕后,排干池水,清除池内杂物及过多的淤泥,加固池埂。然后曝晒、冰冻。在鱼种放养前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化水全池泼洒,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还能起到施肥作用。

二、施足基肥:

清塘消毒后5--6天,即可施基肥,使鱼种下塘后有充足的饵料食物。一般每亩施发酵的粪肥250---500kg,瘦水池和新建池多施;肥水池及老鱼池可少施或不施。用推耙把粪肥搅拌在淤泥中,这样肥效持久,然后注水。春放鱼种可分次注水,先注约70---80cm,待水色转浓后,再逐渐加注新水;冬放鱼种一次性注水到最大深度。注水后即可放养鱼种。

三、鱼种来源:

成鱼塘所需的鱼种,一般尽可能选用自育的鱼种;这样既可做到有计划地生产鱼种,在种类、数量和规格上满足放养的需要,并可避免长途运输鱼种而造成鱼体受伤或 死亡,提高放养成活率,同时也是高产的保证。如果自育鱼种不够或没有,则应就近购买,并按优质鱼种的标准严格选择。鱼种运输一定要带水运输,各种操作要细心谨慎。

四、鱼种选择:

鱼种要从体质和规格两方面严格选择。体质要求健壮、肌肉肥满、体表光滑、鳞片完整,体色和眼睛明亮,无病和伤痕。规格要求整齐.尽可能放养大规格鱼种。一龄鱼种多选择13cm以上,二龄鱼种应选择250g左右放养。

五、合理混养:

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和天然饵料及人工饲料,增加放养密度,因此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种鱼类混养搭配的比例,主要是根据鱼类的不同生活习性、食性和鱼池条件、饵肥来源等情况来决定。水质较肥的池塘,以鲢鳙为主,搭配一些草鱼及其它鱼种,鲢鳙鱼比例4:1;若池塘水质较差,而青饲料供应充足,应以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鲢鳙及其它鱼种。每亩产500kg成鱼的池塘,应放养鱼种1200---1500尾;每亩产500kg以下的池塘,放养鱼种500---1000尾。主养鱼占60%--70%,配养鱼占30--40%,鲢、鳙鱼之间的比例为4:1。食性相近或相同的鱼应尽量少混养或不混养,以防两种鱼争食而影响生长。

六、放养时间:

放养鱼种应提早进行,一般在水温6—10℃时候进行,此时鳞片紧密,活动力弱,鱼体不易受伤,放养成活率高。具体放养时间,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可采用秋放(10月底——11月初)、冬放和春放(3月中上旬)。秋放的好处是可以免去并塘越冬的手续,又可使鱼种提早适应成鱼塘的环境,春放的好处是使成鱼池排干水后可以冬休。

七、鱼种消毒:

鱼种消毒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放养成活率。鱼种下水前用3%---4%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或用10ppm漂**或8ppm硫酸铜浸洗15--20分钟。

八、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前要“试水”,即在鱼种放养前3--5天,取几条鱼放人待放鱼种的池塘,看鱼在水中能否存活,待确定鱼能在池水中存活后方可放鱼。严防池水毒性未消失放鱼种。鱼种放养时温差不能相差较大(超过3℃),否则会出现鱼感冒。放养应选择晴天进行,避免雨、雪寒冷天气鱼种在捕捞出水和运输中受伤。

水产五黄散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