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黄沙(huang sha),一般称为沙。]鳖是中华鳖的地方种(生态型),它是西江水系特有的品种,分布于广西、广东的西江流域[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地区。过去,黄沙鳖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的电、炸、滥捕等使黄沙鳖的资源已濒于枯竭。1990年后人工驯养黄沙鳖才逐渐在广西发展起来,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现在已形成了亲鳖培育、人工孵化[人工孵化是指通过人为模仿母鸡孵蛋的行为,制造适宜的环境,对鸡蛋进行孵化。]、稚鳖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幼鳖养殖、成鳖养殖、饲料配合、疾病防治[《疾病防治》是201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巍。]等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养殖配套技术。黄沙鳖的成年个体比一般中华鳖重1~2倍,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加温越冬),1龄鳖达1千克[千克(符号kg)为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以上,3龄鳖可达3~4千克,而一般中华鳖1龄仅重0.75千克左右,3龄鳖为1.5~2千克。黄沙鳖的裙边[甲鱼裙边是背甲(上边)边缘很软的一周软肉。]特别宽厚,肌肉特别发达结实,血液特别丰富,故可供食用的部分优于一般中华鳖,而且肉质鲜美,历来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其价格也居鳖的榜首。2002年在南宁市,一般中华鳖每千克售价60~80元,而黄沙鳖(体重1千克以上的商品鳖)每千克售价高达160~200元;在广东、香港,黄沙鳖已卖到每千克240元,市场前景看好。
1.黄沙鳖的形态特征
黄沙鳖体略扁平,呈椭圆形(雌鳖略呈圆形),背腹有头、尾、四肢(可缩入硬甲内)以及骨质构成的硬甲。整个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大部分。
(1)头
黄沙鳖的头较粗大,前端稍扁呈三角形,**凹,两侧稍微隆起。头的前端有尖而光滑的吻部,吻端长,呈管状,称为“吻突”。吻突长约等于眼径,是采食的主要**。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均无齿,被唇瓣状的皮肤皱褶和角质喙,角质喙边缘锋利,用以咬碎螺、蚌等坚硬食物。口大,口裂向后伸达眼后缘。有发达的肌肉质舌,但不能伸展,仅具吞咽的功能。眼小,呈圆形,位于头部上方两侧。眼睛上方有眼睑,下方有瞬膜,眼后有圆形鼓膜,视觉敏锐。
(2)颈
黄沙鳖的颈较长,能伸缩,伸出后能前后左右摆动。头和颈长可达鳖甲的2/3~3/4,头伸出折向后方时,吻尖可达后肢部。
(3)躯干
黄沙鳖的躯干有背、腹两块甲板。背甲[ ...]呈卵圆形、扁平,**有凹沟,两侧稍隆起,两边有8个锯齿状突起。腹甲小于背甲,表面光洁平坦。背甲与腹甲之间由韧带组织相连接。躯体周边(背甲边缘)有一条比较宽厚的胶质裙边,有潜伏于泥沙和改变游动方向的辅助作用。
(4)四肢
黄沙鳖的四肢粗短(图1),每肢有五趾,内侧三趾有锐利如钩的爪,这与鳖在陆地上爬行、攀登和挖洞相适应。趾间有蹼,这是利于在水中游泳的特殊构造。
(5)尾部
黄沙鳖的尾呈锥形,泄殖孔开口于尾部,纵裂形,呈星状孔。雌鳖尾部与裙边持平或不露出裙边,据此可以鉴别雌雄。
(6)体色
黄沙鳖幼小时背甲呈灰褐色,有6对对称的黑色斑点;腹部呈浅**微带红色,有5对对称的斑点,可作为识别黄沙鳖的标志。进入成年后,其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体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背甲及腹部斑点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从外观看,黄沙鳖的颜色比其他中华鳖(**鳖、湖南鳖)的灰褐色或灰绿色更受人们青睐。
第一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