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疱疹**[**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CCVD)是由鮰疱疹**I型感染引起斑点叉尾鮰的鱼苗、鱼种大批死亡,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鳍基、腹部和尾柄处出血的一种鱼病。流行于北美地区[北美地区(英语:Northern America;西班牙语:Norteamérica;法语:L'Amerique septentrionale)为**地理学概念,指美洲的北部地区,与自然地理的北美洲有明显的不同,不包括同属于美洲**的中美(即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口岸检疫对象之一。
(一)病原
鮰疱疹**I型,属疱疹**科,通称斑点叉尾鮰**(CCV)。20面体,162个壳微粒,双股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有囊膜的**颗粒,直径为175-200纳米,负染的衣壳直径为95-105纳米,**仅能在云斑叉尾鮰上皮样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Cell Strain)。](BB)、CCO、KIK细胞株上复制生长,具宿主细胞特异性。易感细胞产生合胞体,随后核固缩、溶解。**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对**、氯仿、酸、热敏感,在**中失去感染力;-20℃冷冻后解冻3次,每次将失去1/4-1/2侵染力,因此,必须用新鲜组织分离**;**在含有10%血清,pH为7.6-8.0培养液中,-75℃以下保存时间最长。25℃时,**在池水中能生存2天,在曝过气的自来水[自来水,是指水厂将江河、湖泊的淡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净水工序,最后由机泵通过输配水管道供给用户的水。]中生活11天;4℃时,**在池水中能存活近1个月,在曝过气的自来水中生活近2个月;**在池底淤泥中迅速失活。**只有1种血清型。
(二)流行情况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美国流行,该病现已在北美地区流行。目前报道,自然暴发病仅仅是斑点叉尾鮰的鱼苗和鱼种。人工注射**可以使白叉尾鮰、长鳍叉尾鮰、斑点叉尾鮰与长鳍叉尾鮰杂交种[杂交种:指两个不同的亲本杂交所生的动物或植物。]患病,口喂及浸浴则不患病,**对宿主有很强的选择性。流行适温为28-30℃,在28℃时14天内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达94%,19℃时死亡率仅14%。人工感染后,肾脏在24小时分离到**,肝脏及肠则需在70小时分离到**,脑在96小时才分离到**。人工感染鱼苗,水温25-35℃,在1周内出现症状;水温低,则症状出现较慢。斑点叉尾鮰成鱼带有**是传播源,带毒鱼可能通过尿排毒,易感鱼可能由鳃感染。
(三)症状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主要危害当年鱼,水温在25℃以上会突然发生较高的死亡率,7-10天内大多数鱼暴发流行,属急性型。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中通常有20%-30%的鱼尾向下、头浮在水面;有些鱼尤其在惊动时常出现痉挛式旋转游动;临死前病鱼反应迟钝,侧卧。病鱼的鳍基部(尤其是腹鳍基部)、腹部和尾柄处出血,腹部膨大,眼球突出,有时*门突出;鳃苍白,有些病鱼的鳃出血,腹腔内有**或淡红色液体,内脏通常贫血,消化道内通常无食物,肠道内有淡**黏液样物,脾脏通常肿大变黑,肾脏、肝脏、胃肠道、脾脏、骨骼肌出血,或有淤斑。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最后确诊需采用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技术、脱氧核糖核酸探针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聚合酶(polymerase)又称DNA聚合酶。]联反应和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等。
(五)预防措施[GB/T 19000—2008/ISO 9000:2005预防措施 preventive action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注1:一个潜在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禁在加水时带入野杂鱼。
(2)发病地区,养殖对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有抵抗力的长鳍叉尾刨和斑点叉尾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及尾鮰等。
(3)将水温降低到20℃以下,可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4)人工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