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车轮虫病防治一例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且脂肪较低,素有“天上的斑鸠,**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泥鳅兼具药用及食用价值,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等功效。但近年来随着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规模的不断增加,由于管理疏漏,养殖密度的增大、养殖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恶化等原因导致泥鳅病害时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车轮[车轮是人类在搬运东西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地发现的。]虫病[ ...]是一直危害养殖经济鱼类的一种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病,主要寄生部位为鱼的体表和鳃部。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水温在20~28℃时最易暴发。2016年5月重庆荣昌一泥鳅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送来一批得病的泥鳅,经检查确诊为车轮虫病。笔者从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机理以及预防治疗[通过主观看法,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并作出明确判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处理,现将具体情况与治疗方法总结如下,以期给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一、流行情况及病症

养殖场面积2亩,为养殖多年的老塘,水深0.8~1米,共有一台增氧机,泥鳅规格长3~4厘米,数量7万尾,发病率高达30%,平均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率达10%,严重时每天有400~500尾泥鳅死亡,死亡现象在*天时更为严重。

通过现场观察[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发现养殖池条件较差,无排水设施,起初死亡的泥鳅个体较小,后期较多的泥鳅均出现异常。

主要表现症状:苗群沿池边环游不止、狂躁不安,直至鳃部充血、皮肤溃烂,然后死亡。水中可见泥鳅头部隐隐发白,鳃上黏液分泌较多,鳃丝残缺。泥鳅表面身体出现白斑,发病后期鱼体大量白点。泥鳅鱼体发黑,离群独游,行动迟缓、呆滞,呼吸困难。发病初期养殖户使用了抗菌类药物进行防治,未见任何效果。

二、病原分离观察

对发病泥鳅的病灶部位进行取样,在显微镜下制片观察,观察到大量的寄生虫,每个虫体可清晰地观察到形状为圆碟形、具有马蹄形的核,虫体做车轮状转动。确诊为泥鳅车轮虫病。

三、病因分析及防治过程

今年4月份开始,气温较往年要高,且高温、低温反复不稳定,温度高时达到28℃左右,给车轮虫的生长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环境,加上养殖户过于追求高的经济效益,养殖密度过高,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水质恶化,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寄生虫很容易滋生。体质较弱的鱼感染后,气候剧烈变化以及水体氧含量相对较低的时候容易死亡。

防治过程:确认该养殖场泥鳅是车轮虫病后,笔者提出以下治疗方案: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及时捞出死鱼,进行深埋处理。外用:①治疗时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天。②每100平方米池塘面积用苦楝新鲜枝叶5千克煎水后全池遍洒1~2次。③严重时,苦参碱溶液和阿维菌素溶液配合使用,量不变。

治疗结果:治疗开始后,前两天泥鳅出现死亡量稍有增加的现象,有600~700尾死亡,捞出观察均为体表包囊较多、患病较严重的泥鳅。第3天开始死亡数量减少,每天约有300尾,第4~5天后各泥鳅池塘仅有零星死亡,泥鳅摄食变得活跃。第6天后死亡现象基本得到控制,泥鳅活动基本正常。

四、小结与讨论

在车轮虫病高发的季节,广大养殖户应该掌握本地该病的发病特点,加强预防,可通过改善水质、提高饲料质量来提高养殖鱼的自身免疫力,同时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苗种放养前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可用生石灰等彻底消毒;②苗种放养时,可用聚维酮碘进行浸泡消毒,可有效杀灭大部分寄生虫;③合理控制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避免养殖密度过高;④注重水质管理,鱼病高发期要勤换水,定期对养殖水质进行检测、消毒;⑤保证饵料质量并适时、适量投喂,可按期添加药饵投喂;⑥在车轮虫高发的季节可用苦楝新鲜枝叶等在池塘挂袋预防;⑦建立严格的检疫机制。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2.作者:西南大学水产系冯晓敏程洁吴燕秋周燕
西南大学动物医学系李明朔
3.微信号:kxyyzzs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