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
[乌鳢俗称黑鱼,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俗称黑鱼、斑鱼、墨头鱼等。目前我国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主要品种有乌鳢、斑鳢及其杂交种。乌鳢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营养价值很高。另外,乌鳢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乌鳢逐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
1.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条件
池塘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
[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中性或微碱性、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旁边;池呈长方形,排水、灌水方便,面积200平方米
[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水深平均在1.2米以上,最深处可达2米,池底留lO厘米的淤泥。
2.准备工作
①放养
[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前排干池水,整池固坡,清除过多的淤泥。让池塘冻、晒一段时间。放养前10天,667平方米撒施生石灰
[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100公斤干法消毒
[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5天后加注新水。
②4月下旬,在池塘四周浅水区种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水草生长后覆盖面积不超过水体总面积的25%,以供乌鳢隐蔽栖息,并有利于改善水质和高温季节降低水温。
③乌鳢生性活泼,池塘四周用竹篱笆、尼龙网
[是以尼龙丝、锦纶丝、涤纶丝、纳纶丝等化学纤维为原料,经丝网机械加工而成的化纤编织网。]等材料围高50厘米以上,以防鱼跳出池外。
3.苗种的选择和投放
①鱼种
[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选择。选择规格一致、体表光滑、肌肉丰满、无伤无病、游动活泼、争食凶猛的苗种。
②放养时间与规格。池塘专养乌鳢的鱼种有2种规格:一种是每尾5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宜在初冬放养入池;另一种是每公斤60尾~200尾的小规格鱼种,是由当年早春繁殖苗经2个月左右培育而成的,宜在6月~7月放养入池。
③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每667平方米放养鱼种4000尾~5000尾。
4.饲料投喂
乌鳢为肉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养殖乌鳢多数投喂小鱼、小虾、螺、蚌等鲜活饵料。人工投喂鲜活饵料时,要注意新鲜、洁净,并用6%~8%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15分钟后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每天定时、定量投喂二三次。如鱼、虾不足,也可投喂其他动物性下脚料
[下脚料 [tailings]是指在加工过程中作为残余分离的下脚或废料。](如畜禽内脏),下脚料要新鲜、干净,投喂时要切碎,并进行消毒。也可根据乌鳢的营养需要配制人工合成饵料,以补充鲜活饵料的不足。
5.水质管理
高密度养殖,由于残饵、排泄物较多,水质易变黑、发臭,影响乌鳢健康生长及质量,还会引起疾病发生。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水质。一是勤换水,养殖前期与后期,每隔5天~7天换水1次,7月~9月每隔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厘米深。二是使用生物制剂,如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吞噬有害细菌。三是适时开启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增氧、曝气,促进池底硫化氢、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分解,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
6.病害防治
乌鳢疾病的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在整个养殖期间,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鱼种下塘1月后消毒1次,以后每隔半月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二溴海因、二**氯、生石灰、漂**等,用量根据水质情况及药物使用说明而定。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大蒜素、三黄散等,有利于增强乌鳢的体质和抗病能力。在养殖期间要多注意观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辉(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