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塘建设
选择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农药污染,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产物及杂质超过农药的最高残留限制而形成的污染现象。]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0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开挖,挖出并运走(如土壤或矿物),《清史》作“卞祖随”,《进士题名碑录》《国朝献征录》及清光绪《吉水县志》皆作“杨黻”。]多个面积为5~8平方米、深60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以上的坑,最好用砖砌一下。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厘米,坑和沟的面积占藕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和化肥及藕田晒田时作为泥鳅的栖息场所,同时又便于集中捕捞。
2.培水与放种
藕池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深保持30~50厘米,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每亩用量为100~200千克。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3~4厘米长的鳅种,每平方米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为15~30尾,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3.饲养管理
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食欲(appetite)是一种支配摄食和选择食物的生理心理因素。]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施肥,是指将肥料施于土壤中或喷洒在植物上,提供植物所需养分,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技术措施。],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加注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