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是由中华鳖**及虹彩**[虹彩**科包括许多从昆虫和其它一些动物分离的胞浆型 DNA **。]感染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中华鳖**(TSV),**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30纳米,**的结构蛋白由5条多肽组成,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85、60、55、18和12kD,其中18kD多肽的含量最多,其次是12kD的多肽。在鲤上皮瘤细胞[细胞(英文名:cell)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EPC)株中增殖引起细胞病变[病变,是指病理变化。],形成许多小空斑,空斑逐渐扩大,以至全部细胞脱落;不产生包涵体。将培养细胞扩增的**液和从病鳖粗提的**液,通过舌腿基部分别注射到健康鳖的腹腔内,3-4天后都开始产生出血点[出血点是指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形成瘀点或瘀斑,叫皮下出血点。],4-5天开始出现死亡,2-3周内全部死亡。可能是一种无囊膜的**。虹彩**,为有囊膜的脱氧核糖酸**,直径100-120米;在15-30℃范围内能在草鱼[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卵巢细胞、鲤鱼上皮细胞、草鱼肾细胞中增殖,但不能在大鳞**哈鱼发眼卵细胞、虹鳟肝细胞、狗鱼性腺细胞中产生细胞病变;其中在草鱼卵巢细胞中的滴度最高,最适复制温度为25-30℃,此时2天细胞病变可达90%以上;**最高滴度每0.1毫升可达1010半数细胞病变剂量以上。在感染了**的草鱼卵巢细胞单层上覆盖琼脂后2-3天,能形成直径约1-1.5毫米、边缘清晰的空斑;细胞病变的主要特征是先形成空洞,然后迅速扩大,直至整个细胞单层破坏。**对氯仿、酸(pH3)、碱(pH9)敏感,脱氧核糖核酸***能抑制其复制过程。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每年初春和夏未有两次发病高峰,死亡率高达60%以上。
(三)症状
疾病早期,病鳖的颈部、背部和腹部皮肤充血或出现小出血点,接着出血点增多、扩大,有的鳖因腹甲布满出血点而呈红色,接着在体表任何部位均可出现出血性溃疡,嘴巴烂,随着病情加重,溃疡由少量、小面积而扩大变多,并向体表深层发展,直到出现穿孔等重症。剖开腹部,可见肝脏[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并在身体里面起着去**、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作用。]、脾脏、肠壁等充血。在肝的被膜下有大小形状不一的出血区;肝脏、脾脏、胆囊明显肿大,特别是肝脏肿大后,有的可超过等体重健康鳖肝的1.5-2倍;肠内无食,也无**黏液;肿大充血的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失去弹性,且易碎;胆管增生,肝、脾、肾、心、肠、肺等**的组织、细胞均不同程度地受损。解剖人工感染**尚未出现体表症状的鳖,最早出现病变的**为肝脏和脾脏。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进行超薄切片或**分离培养作出进一步诊断。
(3)血清学[血清学是研究血清及其反应的科学。]检测
①双向免疫扩散[免疫扩散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琼脂介质中相互扩散,彼此相遇,在比例适当处形成沉淀线。]测试:1%琼脂铺在直径为5厘米的平皿中,打上梅花型的孔,在中心孔内加入经过或未经过鲤鱼上皮瘤细胞裂解液吸附的中华鳖**抗体[抗体(Antibody),又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 Ig),是一种由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kangti]1毫升,在侧孔内分别加入患病中华鳖组织匀浆液[浆液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iāngyè,是指无色、透明的液体。]、中华鳖**感染的细胞培养液[培养液又称:植物培养液,常用户水培植物的营养供给。]、经差异离心提纯的中华鳖**、传染性胰脏坏死病**、草鱼呼肠孤**、鲤鱼痘疮**、对虾杆状**、**性出血败血症**、健康中华鳖组织匀浆液等待检样品0.5毫升,作双向免疫扩散测试。结果是:用未经细胞裂解液吸附的中华鳖**抗体与经差异离心提纯的中华鳖**产生2条沉淀线;经过鲤上皮瘤细胞裂解液吸附的中华鳖**抗体与同样的抗原中华鳖**反应,只产生l条特异的沉淀线;而与其他**及健康鳖组织匀浆液均不产生免疫沉淀线,说明中华鳖**与其他5种鱼、虾**之间缺少血清学相关性,可作出诊断。
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显示,病鳖组织匀浆液、中华鳖**细胞培养液及经差异离心提纯的中华鳖**稀释100倍与中华鳖**抗体都呈阳性反应,而其他5种鱼、虾病及健康鳖组织匀浆液与中华鳖**抗体都呈*性反应,可作出诊断。
(五)预防措施
(1)养鳖场地、水体、工具、食台都要进行清扫、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泼洒复合光合细菌、玉垒菌等,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鳖体抵抗力。
(4)注射中华鳖**细胞培养灭活**,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六)治疗方法
尚未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