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天然黄鳝[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又名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资源日益枯竭,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市场需求又日渐旺盛,黄鳝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迅速成为养殖业的新热点。但从事养鳝技术推广工作的水产养殖专家提醒农民朋友,规模[规模,汉语词汇。]养鳝难度很大,面对日渐升温的养鳝热,规模养鳝务必冷静思考、谨慎行事。其主要原因是:
一、鳝种数量质量难保证
到目前为止,黄蟮苗种的批量繁育技术尚无突破,规模养鳝首先就受到苗种来源的限制,数量、质量都无法保证。笔者所在地的黄鳝养殖苗种主要以天然捕捉苗为主,而电捕、药捕、钩捕等方式对鳝苗的伤害很大,再加上鳝苗在运输途中易受损伤,致使规模养殖时很易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导致养鳝失败。近年来,一些人正是抓住农民朋友急于致富的心理,以报刊广告、自印小报等方式大肆吹嘘可提供泰国鳝、特大蟮、巨鳝的鳝苗和技术培训进行**。我县今年就先后有5家农户到外地以每公斤150~300元高价引进用当地野生鳝冒充的所谓“泰国鳝”,结果均在路途中就死个精光,个个血本无归。
二、鳝池底质要求苛刻
鳝池底质要求较高,最好用黄粘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切忌直接捞取河塘里的黑色淤泥或老河塘泥作底质,因其肥度高、病菌多,黄鳝入池后极易感染发病。对发病的鳝池,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用曝晒过的河塘泥替换,甚是麻烦。黄鳝对水质要求更高,要求长期保持10~15厘米的水位,并3~5天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1次,盛夏时节1~2天换水1次;对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还必须提前一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沮调节至与池水温差不超过3℃才能放入,否则易致黄鳝感冒甚至死亡。此外,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都要用细网瓢及时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为防止残食发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向池中泼1次生石灰水,以杀灭病菌,调节水体酸碱平衡。这些条件有时是很难保证的,也是很难做到的。我县不少养鳝户都是因盛夏干旱时水源枯竭、无法按时换水而导致黄鳝疫病暴发死亡,整个养殖前功尽弃。
三、黄鳝饵料来源缺乏保障
黄鳝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是水生昆虫、底栖动物、鲜虾等。对人工合成饲料不但要求质量高,还必须添加动物性引诱剂才肯进食。而目前国内尚无厂家批量专业生产鳝食饲料投放市场,再加上黄鳝本身生性凶残,有以大吃小、自相残杀的习性,在饵料不足时,此习惯更加突出。农户少量饲养时尚可捕捉一些水生昆虫、蚯蚓、河蚌肉等天然饵料,购买一些新鲜的猪肺脏、鸡鸭肠等解决饵料来源,但规模养殖时就无法保证饵料的供应了。
四、黄鳝病害防治难度大
在天然水体中,黄鳝体表粘液中的溶菌酶[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ide glycanohydrlase),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对细菌性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病害较少。但在规模养殖时,由于运输受伤、密度较高、水质恶化、水温变化等原因,都可导致鳝体溶菌酶减少、活性下降、病菌侵入而发病。加之黄鳝生活在淤泥中,出现疾病不易立即发现,待到发现时疾病已扩散开来,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再加上黄鳝生病后多用外用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治疗,而黄鳝味觉敏感,对无味、苦味、**性饵料拒绝吞咽,其吞食较少,影响治疗效果,一旦患病难于治愈。
鉴于以上原因,对于黄鳝养殖尤其是规模养殖应慎之又慎,不可盲目上马。当然,对于农户房前屋后的小规模养殖,只要保证苗种质量,合理确定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保证水质清洁,饵料新鲜充足,还是可以放心饲养的,效益也不错。
湖北远安县鸣凤镇三吉巷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