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温,词义为较高的温度。]季节[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是河蟹生长的关键期,也是河蟹病害[植物体发育**、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高发期,此时天气炎热,水温较高,加强池塘养殖管理至关重要,池塘养蟹应抓好“五关”:
1、抓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管理关
对池中水草加强管理,适时割草,保持合理的密度和分布,保证适当的覆盖率,水流畅通。发现水草腐烂或漂浮,应及时[及时,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í shí。]捞除,水草有污泥的,采取换水去污,保持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清新,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水草过少及时补充。
2、抓水质管理关
一般水深保持0.8-1米,高温季节调节[人体有着完善的调节机构,能够感知环境因素的变化,并随环境因素的变化,相应地改变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并使其相互配合以适应环境因素的的变化。]到1-1.5米,水质调节应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勤换新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加水10-20厘米,同时开动增氧设备。二是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一般保持PH值在7.5-8.5之间,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调节,7-10天全池泼洒一次,每亩1米水深用10-15千克。三是用生物制剂[以各类具有医研价值的碳基生物为原料,利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造,作用于人体各类生理症状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制剂,统称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先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改善底质,然后再使用EM菌改良水质,可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3、抓科学投喂关
要注意饵料投喂,7—9月是高温季节,是河蟹摄食生长的高峰,此时饲料容易变质,投喂时要保证饲料的新鲜,投喂时要做到“四定、四看”,结合天气、水质、河蟹摄食情况进行调整,科学投喂。
4、抓好防逃关
经常巡塘,了解河蟹的吃食、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一旦发现河蟹有逃走现象,要及时堵塞漏洞,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和进水口网罩,特别是大风暴雨天气,更要防止河蟹逃逸。
5、抓病害防治关
高温期水质恶化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一时期要做好防病工作,10—15天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进行杀菌消毒,净化水质,也可用微生物制剂等改善水质、底质,控制各种病原体的滋生,发现病蟹、死蟹要及时弄清病因,对症下药,及时治疗,7—10月,交替使用生石灰、二溴海因、溴氯海因、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等消毒剂,同时在饵料中添加内服药进行预防,5—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5个疗程。排除致病因子、致病因素对河蟹的干扰,减少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