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病,很难治疗。因此,更需强调“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在预防鳗鱼发生病症方面要做好以下工作。
1.设计建造的养鳗场所应符合防病条件
养鳗场的水源应是水量充沛、洁净,不带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或有毒物质,适合鳗鱼生活的要求。除此之外,在设计进、排水系统时,总的进、排水应该分开,以免鳗池[鳗池(日语:鳗池/うなぎいけ)是日本鹿儿岛县萨摩半岛东南部一个近似圆形的火山湖,位于指宿市内,西距池田湖约3公里,是雾岛锦江湾国立公园的一部分。]排出的水重新污染进水口的水源;其次,每个鳗池应有**的进、排水口,并能**地进行进水或排水,以免有病的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相互感染;第三,设计好池塘的排污设施,改善池塘底质条件,这是对鳗病预防的宏观控制,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
2.增强鳗鱼的抗病能力
鱼病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由鳗鱼、病原体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相互关系错综复杂的表现。其中鳗鱼本身的抗病力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增强鳗鱼的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具体措施为:
⑴提前并塘,推迟停食。露天养鳗池冬季水温降低,鳗鱼要停食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为了减少鳗鱼在越冬期间体质过度消耗而易感染疾病,当池水温度下降至20℃以下时,就要进行并塘,按不同规格分养[民间群众有分养牲畜习俗,即因家庭劳力紧缺无法继续饲养牛、羊等者,将其送给别家饲养,增值部分实行分成,此俗今已少见。],分养后继续投饲,一直投喂到鳗鱼不吃食为止,这样能延长投饲时间,这是减少越冬鳗鱼体质消瘦、增强其抵抗疾病能力的有力措施。
⑵冬前投饲,增加营养。在鳗鱼并塘分养后至越冬前,要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增强鳗鱼越冬期间的抗病能力。
⑶早开食,适量投喂。越冬之后的鳗鱼,体质消瘦,急需补充营养。当开春水温上升至8℃以上时,鳗鱼即能摄食。因此,要尽早开食,适量投喂引诱鳗鱼来摄食,增强鳗鱼的体质。
⑷定量投饲,切忌暴食。在正常饲养鳗鱼时,投饲一定要做到定时、定量,吃食均匀,不能过食或饥饿。鳗鱼吃食过多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引起消化**,易患病。
⑸细心操作,放进网箱后要注意网衣不能搭底,以免鳗鱼相互挤压而窒息、受伤。一旦擦伤鳗体或短期窒息,就容易感染疾病。
3.控制和消灭病原
鱼病的发生.一定有病原存在。因此,预防鳗病必须从控制和消灭病原着手,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具体措施有:“五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定期施药和及时处理病鳗。
⑴池底消毒。冬季闲置的鳗池要排干池水、曝晒,一般的池在放养之前,要用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或生石灰常规量消毒,**池底病菌、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虫卵和孢子等有害生物。
⑵池水消毒。鳗池在注水后放养前,要用敌百虫[敌百虫学名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中文别名: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百虫兽用;敌百虫原粉;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酯;精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常量泼洒消毒,杀灭部分水蚤、寄生虫等,防止寄生虫性疾病的发生。
⑶鳗体消毒。小规格鳗种和明显患病的大规格鳗种,在分养时要用亚甲基蓝常规量药浴或常规量全池泼洒,杀灭鳗鱼的病原体(如细菌、水霉等)。在鳗苗运输和驯养过程中,亦可用0.5%~0.7%的盐水消毒,防治运输中鳗苗擦伤而受细菌的感染和鳗苗驯化过程中的原生动物或藻类的侵袭。
⑷饵料的消毒。鳗苗驯化时的丝蚯蚓在投饲前要先进行消毒,可以防止细菌**原体的带入。
⑸工具消毒。饲料框等工具应经常洗刷晾干、日晒或定期用漂**消毒,然后用清水洗净再使用。在病鳗池中使用过的工具消毒后才能再使用,以免将病原从一个池子带到另一个池子,从而使疾病得到蔓延和发展。
⑹及时捞除病鳗、死鳗,并土埋处理,以免病菌的重复感染。
4.保持池水环境的稳定
鳗池水质的好坏,对鳗鱼的生长和健康有很大的关系。池水良好,鳗鱼吃食和生长也良好,体质健壮抗病力强,不易感染;反之,如果池水恶变,不仅影响摄食生长,而且容易诱发鳗鱼发病。为了保持池水环境的稳定,采取的措施有:
⑴保持池水中微囊藻的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如果池水恶变可采取换水、施药、施肥和引种等办法,使池水中浮游植物生长良好,池水保持微碱性,可防止某些细菌**原菌的繁生。
⑵温水池要注意氨、**酸等有害离子的含量,及时换水、排污,才能保持水质的清洁。防止某些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⑶定期泼洒敌百虫,杀灭池水中的水蚤、一般寄生虫和锚头鳋幼体等,以调节水质,防止水质恶变和锚头鳋、鳗居线虫等的发生。
⑷将池水温度升到25℃以上,可以防止水霉病菌的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