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颤抖病又称环爪病,主要是由**[**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
(一)病原
多数学者认为是由**感染引起,并且都人工复制出典型症状。孙学强[孙学强,男,江苏徐州市人,教授,工学硕士,昆明学院自动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等(2000,2002)还将人工复制发病的中华绒螯蟹除菌后,再接种健康中华绒螯蟹,同样发病、死亡,神经组织和肝胰脏是“颤抖病”**的最终靶**;将纯化的**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接种石蟹(锯齿华溪蟹)也发生颤抖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检测,显示感染石蟹较对照石蟹有明显差异。陆宏达等(1999)报道,从病蟹的鳃、心脏、腹神经节、肝胰脏和肠中均发现有**颗粒,直径为28-32纳米,壳粒可辨,无囊膜,不形成包涵体;病变组织细胞经席夫氏高碘酸[高碘酸用作**剂。]和孚尔根染色,分布**的细胞浆部位均呈*性反应,表明该**的核酸[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组成为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缩写为RNA,即Ribonucleic Acid),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类**中的遗传信息载体。],属于小核糖核酸**科。贡成良等(2000)报道,**颗粒呈球形,无囊膜,大小为55纳米;**核酸在l%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电泳图谱呈现3/3/4/2型,总分子量约20kb;该核酸对脱氧核糖核酸酶Ⅰ不敏感、对核糖核酸酶敏感,推测**核酸为双股核糖核酸;从**形态、大小,**核酸等特性初步确定该**为呼肠孤**样**。孙学强等(2000,2001)报道,**颗粒球形,大小为50-100纳米,具类似囊膜的结构,提纯的**颗粒具有多形性,且核酸电泳不出现明显分节段的条带,因此不似呼肠孤样**。魏青红等(2000,2001)报道,在患颤抖病的病蟹上,有的未检测到呼肠孤**,而是有大量细菌,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也患颤抖病而死,仔细比较不同病原引起的颤抖病,其表观病症确实在客观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徐海圣等(2002)报道,引起河蟹颤抖病的病原是豚鼠气单胞菌,人工注射感染健康蟹(体重60-70克)0.1毫升菌悬液(每毫升含菌1.2×107个),3天内全死亡,腹腔内有少量积水,病蟹离水后步足伸直,无间隙性痉挛颤抖;对照组无症状、无死亡。王文等(2001)报道,类立克次体[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广泛寄生于患颤抖病蟹的各**和组织中,引起组织病变;它们特异性地寄生于病蟹各**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以及血细胞中,血淋巴中的小颗粒细胞是类立克次体的主要繁殖场所和传播载体,遗憾的是没有进行人工感染试验。
(二)流行情况
自1994年在江苏省个别养蟹池塘中发生颤抖病后,接着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以至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区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还是网围、网拦养蟹,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从体重3克的蟹种至300多克的成蟹均患病;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和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都很高,尤其是饲养管理不善、水环境差的地方,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