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鲶,俗称塘虱鱼或塘角鱼,因其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且味道鲜美,是广大群众喜欢的水产品之一。
一、塘虱鱼的生物学特性
塘虱鱼是一种喜*怕阳、群居底栖、以摄食动物性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它常以水中的小鱼虾、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腐尸为主要饲料。但人工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是利用水蚯蚓、枝角类或蚕蛹、屠场的下脚料等,也可以用鱼粉、花生麸、玉米粉等配合制**工饲料进行喂养。
二、塘虱鱼的养殖
1.鱼塘[鱼塘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捕鱼或养鱼的地方,特指鱼围塘的内部间格或圈住鱼的围网。]要求。塘基四周必须要牢固,检查堵塞漏洞,进排水口要分设,预防雨季塘水漫顶(过基)使塘虱鱼随水而逃。
2.鱼塘消毒。鱼苗[也叫“鱼花”。]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前,鱼塘必须彻底清除杂物、清理塘底淤泥,每667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25千克[千克(符号kg)为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或茶籽麸20千克,或漂**5千克兑水全塘泼洒消毒,一星期后经试水确定安全,才能放苗。
3.鱼苗投放。塘虱鱼的养殖,可分为混养[混养(polyculture)是指同一水体中同时放养两种以上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与纯养两种方式。
sp;混养是指在养殖“四大家鱼”塘中,每667平方米混养“五指鱼”(即是每千克200尾左右)150~200尾,平时不用专门投放饲料,每667平方米可收获15~25千克塘虱鱼。
纯养是利用塘基坚实,排灌方便,水深能够控制在1.5米左右,面积一般以4×667平方米~4×667平方米为宜的鱼塘,以每667平方米放养3厘米幼苗,10000~15000尾。放苗初期,用密网布在塘边围成一个5~8平方米的小水体,先用浅水培育10~15天,随着鱼苗长大,逐日加深水位,最后拉开网布,让其在大水面生长。
4.日常管理。鱼苗放养后,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塘虱鱼的生长情况。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投饲量按鱼体重的8%~10%比例投放,但有些群众是以是否食完进行投饲量增减,尽量做到食完不浪费。在“四防”工作上(即防暴冷暴热、防逃、防敌害、防鱼病)做到有备而战。利用池塘纯养塘虱鱼时,通过科学管理,成活率可保证在45%~55%%以上,经过3~4个月的养殖,每667平方米可收获商品鱼350~500千克,在种苗配套供应有保障的时候,一年还可以养殖两造。
三、塘虱鱼的病害[植物体发育**、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防治
塘虱鱼混养过程中,由于密度低,发生病害的机率较低,但在高密度纯养生产中,从投苗到收获都会随时发生各种病害。因此,在纯养过程中,病害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必须在鱼苗投放时,做好鱼体消毒。常用食盐兑水1:30,即是1千克盐用30千克水,把下塘前的鱼苗浸泡20分钟后,才可放苗。鱼苗下塘时,运输过的鱼苗因塘水温度相差大,会出现“痉腰”症状(俗称“硬身”)。鱼苗下塘前,必须用桶将塘水慢慢冲入运鱼苗的桶内,使水温慢慢平衡,才可放鱼苗落塘。
鱼苗下塘后,投喂的饲料与育苗的饲料有改变,经常会在放养几天内出现肠道病,造成大量死鱼。因此,从放苗后第一次投料用6~10克红霉素拌入1千克饲料中投喂,每天1次,连续5天。
塘虱鱼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是**性烂皮病。此病多在鱼苗放养1个月后,体重50克左右时出现。病鱼体表出现水泡,鱼鳍基部充血,出现腐烂,严重者全身溃疡,此时会出现大量死鱼直到全军覆灭。因此,要定期用生石灰兑水全塘泼洒,每667平方米用10~15千克石灰,连用15天为一次。如果出现此病时,大部分都没办法将病情控制,此病只有在日常管理上定期用药,做好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