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河蟹的第一次脱壳


随着河蟹养殖的迅速发展,养殖技术日新月异,每亩池塘放苗数量不断增加,追求大规格和高产量的**更加迫切。但是,从近几年的养殖结果来看,低回捕率一直困扰着每一位养殖户,平均回捕率一般维持在50%至60%的水平。分析其原因有很多,如苗种抗逆性、环境污染、现有池塘结构下的承载能力以及套养的模式等等。但是,无论何种原因造成,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以科学为依据,坚持细节管理,降低风险,提高回捕率。

从放苗之日起,我们就必须根据河蟹的生理和生长特性精心呵护,科学管理。尤其是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放塘后第一次[《第一次》是张国荣演唱的一首歌曲,所属专辑《为你钟情》。]脱壳[在一些计算机软件里有一段专门负责保护软件不被非法修改或反编译的程序。],决定了整个养殖回捕率的60%。实验表明,在成蟹[稻田养蟹: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惠互利。]塘脱一壳时,健康的蟹苗能成功脱壳,但脱壳后不能完全硬壳的达到20%,这些软壳蟹一般在未来数天内逐步死亡或被同类捕食,而体弱的蟹就直接脱不了或顶壳死亡。所以成蟹塘里第一壳的管理非常重要。

特别提醒

今年蟹苗在越冬期遇上寒冬,新陈代谢降低,摄食量减少,放苗时空肠空胃较多,在换了新环境后,受到清塘药残、温度骤升引起的底热以及应激等原因的影响,蟹苗转塘上岸的现象普遍存在。给第一次脱壳造成不利因素。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做好每一个细节管理。

1、放苗前科学解毒、肥水、多种水草。

2、蟹苗放进成养塘一段时间后,已适应了新的环境,摄食基本正常,此时气温的回暖使水体中致病菌也快速滋生,直接威胁一些亚健康和已带菌的蟹苗,尤其是在捕苗和放苗时造成的应激性断肢和机械性磨爪的蟹苗,一旦被感染,第一次脱壳时就会死亡,严重影响回捕率。鉴于这种情况,在蟹苗进塘10~15天后,用生物制剂[以各类具有医研价值的碳基生物为原料,利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造,作用于人体各类生理症状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制剂,统称生物制剂。]或碘制剂进行抑菌或杀菌处理,以防感染。

3、在预防工作完成后,就必须考虑对蟹苗强化营养,补充能量。由于冬季蟹苗在高密度、低溶氧的苗塘中,吃料少活动少,饲料蛋白低,体能代谢慢,肝胰腺负担小,而进入成蟹塘后,环境变好,开口饲料都是高蛋白,给河蟹造成功能性的营养失衡,不利于河蟹的消化吸收和肝胰腺的发育生长。所以,河蟹下塘后可以先投喂一段时间的鱼,满足河蟹的适口性和营养需求;或坚持拌料投喂,提高诱食和营养的全面性,辅助河蟹的消化吸收。

4、河蟹日常吃料的营养环节完善后,在清明后河蟹就要脱第一壳。此时,应分两次泼洒水溶性好的钙,当发现个别小规格河蟹脱壳时泼洒一次,以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整齐脱壳;当发现多数大规格河蟹脱壳时再泼洒一次,以稳定水环境,加快钙的吸收,帮助硬壳。河蟹如果都能安全脱完第一壳,对后期的回捕率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壳期间最好不要杀青苔,不要杀虫,不要使用**性大的水产药品,给河蟹一个安全、稳定、生物量丰富的水体环境。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