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病在春秋季时有发生,危害严重,现以一例供探讨。
安徽市网箱[网箱,具有存放物品容量固定、堆放整洁、存放一目了然、便于库存清点等优点,同时也提高了仓储空间的有效利用率。]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斑点叉尾绑今年5月发生病害,经诊断为小瓜虫病,由于发现早,治疗[通过主观看法,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并作出明确判断。]及时,很快得到控制。本文将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情况及治疗措施总结如下。
一、养殖基本情况
1、养殖环境网箱设置于自然水域,水质清新无污染,透明度120厘米,pH7.0-7.2,水域内水生植物覆盖率较高,浮游动物饵料丰富。
2、养殖生产情况4月中旬从本地购进2万尾规格50克/尾的斑点叉尾绑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分别以相同条件投放到10个网箱中,入箱前所有鱼种用15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网箱在鱼种入箱前10天设置好,以便网衣在水中附着藻类,从而降低对鱼种的操作;鱼种入箱第二天开始驯化摄食,由于当时没有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采用豆饼投喂,一周后投喂斑点叉尾绑专用颗粒饲料,并添加了适量维生素。
3、发病情况鱼种入池第三天各箱均出现个别死亡现象,到4月底5月初出现集中死亡。
二、发病症状
根据对几个网箱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进行诊断,发现发病鱼规格在50克左右,其症状为:①病鱼体质[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差,消瘦,反应迟钝,缓游水面,喜溜箱边。②病鱼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布满小点状白色囊泡,部分病鱼***已变白,经镜检确诊为小瓜虫病,寄生严重的鱼体表[(1).仪表。]如同覆盖一层灰白色的膜。③病情严重的鱼鳃丝发白,且溃烂,黏液多,镜检鳃丝上附着大量硅藻。④解剖观察,肠道内充满透明液体或**黏液,肠管透明,未见食物。
三、治疗方法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及时杀虫、控制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①发现病鱼及时捞出隔离治疗,并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水体。②在彩用市售杀虫药物进行药饵治疗效果不佳情况下,采用中草药治疗,每箱用辣椒和生姜按2:1比例煮水泼洒,每亩采用干辣椒1000克、生姜500克煎煮成20千克汁水泼洒,连续三天,效果十分明显。用药量可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增减。③采用氯杀王治疗烂鳃等细菌性疾病,每亩200克,每日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病情基本控制。
四、小结与讨论
为防止病害发生,应挑选体质健壮、规格略大的鱼种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运输过程小心操作,防止鱼体表受伤,尽量减少操作次数。鱼种驯化摄食,营养一定要保障充分,斑点叉尾绑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32%-35%,早期喂养**,鱼体质差会诱发疾病发生。
4月中旬放养鱼种时间较迟,水温已回升,病原体开始繁殖,而鱼种经越冬后体质虚弱,体表极易受伤,病原生物容易乘虚而入使鱼患病。而在3月份前放养,天气凉爽,水温较低,即使有部分鱼种体表受伤,也因病原生物处于不活跃状态而使鱼种免受其害并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待水温回升时,鱼种便可提早开食,很快进入生长期,增强了鱼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