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称“人的因素”。]
在塘鲺养殖过程中,由于放养、施肥、投饵[ ...]、日常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而引起鱼发病,统称为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大
在养鱼水体中,每一尾鱼都必须占有并利用一定的水体空间,若放养密度过大,则容易造成池鱼缺饵、缺氧,既恶化了生存环境,又加剧了生存竞争,其结果是鱼生长快慢不均,个体大的鱼残食个体小的鱼,瘦弱的鱼容易患病[患病的明显变化表现在:精神意识感觉的异常、呼吸异常、饮食消化代谢功能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心跳血压异常、性行为能力异常,六大系统的变化。]而死亡。
(2)混养比例不合理
混养比例不合理会造成部分鱼饲料[鱼饲料,顾名思义就是给鱼喂养的饲料。]不足,鱼的营养**,体质衰弱,抗病[抗病,词语,其意是指抵抗**。]能力差,从而引发各种鱼病[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时鱼的正常生命活动受扰乱的现象。]。
(3)饲养管理不善
饲养管理不善,不仅影响到鱼产量,而且与鱼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投喂的饵料不新鲜,或投饵不均、时投时停、时多时少,使池鱼时饥时饱,极易诱发肠炎;饵料单一,营养成分不全面,鱼容易发生营养性疾病[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温季节,不及时清除草渣、残饵,不经常加注新水,池水污染严重,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大量繁殖,也极易使鱼患病。施肥方法不正确,滥施肥料,使各种病原体得以生存和大量繁殖,甚至可以直接引发鱼病;施放未经发酵的粪肥,常常使鱼苗发生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
(4)操作不细致
在捕捞、运输、放养中,往往因操作不慎,造成鱼体表不同程度的创伤,如鳍条断裂、皮肤擦伤等,严重时直接引起鱼死亡。这些创伤又为微生物入侵敞开了门户,引发继发性疾病。
2、鱼体内在因素
鱼生病除了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外,还取决于鱼体本身对疾病是否具有抵抗能力。塘鲺鱼的抗病能力因年龄、体重、体质等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鱼苗鱼种期,由于个体小,体质弱,抗病力差,是疾病高发期,且易被水鸟、水蛇、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捕食;在同一池塘中饲养的同龄塘鲺鱼,有的因患病死掉了,有的患病较轻会逐渐好转,有的甚至不被感染,这与鱼体的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