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鱼苗[也叫“鱼花”。]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阶段的技术性较强,为了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培育鱼苗技术,现将有关实例介绍如下:
(1)黄颡鱼江苏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凌立彬等于2002年共繁殖黄颡鱼苗601.3万尾。他们培育鱼苗的方法是采用流水水泥池集约化培育,面积分别为12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和36平方米,共23口,计348平方米,池深1米,水深0.6~0.8米,水源来自通榆河,水质清新,经过砂滤后使用。用滤光黑布盖住培育池,防止光照太强,影响鱼苗正常生长。放养密度为刚孵化出膜的仔鱼,每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放养0.5万尾。体长1厘米以后分池培育,每立方米水体放养0.4万尾。刚出膜的黄颡鱼仔鱼有靠边活动的特性,前期主要依靠自身的卵黄[卵黄(yolk),动物卵内贮存的一种营养物质。]提供营养,3天后开始平游,此时投喂一些经过40目网布过滤的轮虫等天然饵料,随着鱼苗的生长,投喂量也随之增加,10~15天后投喂一些人工配合微型颗粒饵料。根据黄颡鱼的群食特点,投喂时先用少量饲料投入池中,待鱼苗相对集中时增加投喂量,通过边吃食边投喂的办法,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整个培育过程中,始终保持培育池水质清澈,定期吸除池底污物,保持24小时微流水,并用气泵[气泵(qìbèng),air pump 即“空气泵”,从一个封闭空间排除空气或从封闭空间添加空气的一种装置 。]充气增氧,维持溶解氧在6毫克/升,pH7~8。定期检查鱼苗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治疗。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长度达2.5厘米左右时,便可起捕下塘饲养。
(2)瓦氏黄颡鱼湖北水产研究所万松良等成功培育瓦氏黄颡鱼苗的体会是:刚孵出的瓦氏黄颡鱼仔鱼细小,全长约0.3~0.4毫米,体色透明,腹部卵黄囊较大,不会自主游动,大部分沉于水底,少部分黏附在网片上。此时鱼苗嫩弱,需在孵化水体中暂养一昼夜后,再转入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池和育苗网箱[网箱,具有存放物品容量固定、堆放整洁、存放一目了然、便于库存清点等优点,同时也提高了仓储空间的有效利用率。]中培育。
育苗池为水泥结构,面积1~4平方米,水深1米,配备进、排水管道和40目的聚乙烯[聚乙烯(polyethylene ,简称PE)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网布制成的过滤纱窗,进水0.6米深。水质要求同孵化水,育苗网箱用40目的聚乙烯网布制成,一般宽、深0.8~1米,长2~4米,箱底和箱口四边都需穿绳,并使箱底绷平。网箱架在水质洁净的微流水或静水环境中,水体溶氧要高。
刚孵出的鱼苗用虹吸法从孵化水体底部吸出集中,量筒过数,然后分放在育苗池或育苗箱中,每平方米放苗1万~2万尾。开始2~3天,鱼苗靠吸收卵黄作自身营养,不喂食。3~4日龄后,鱼苗卵黄即将吸收完毕,胃肠与*门相通,鱼苗开口摄食,此时立即投喂饵料。开口饵料为蛋黄浆,1日(第一天)投喂6次,投喂1天。接着便捞取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投喂。开始因鱼苗个体和口裂都较小,投喂轮虫、小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动物。3~4天后,随着鱼苗长大,投喂中型和大型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再过1周后,鱼苗长到1.5厘米以上,此时投喂水蚯蚓或者磨碎的鱼浆,鱼苗都能顺利转食,生长良好。并注意从污水中捞取的红虫应用清水洗滤两遍,捞去浮渣后再**投喂。水蚯蚓应用清水漂洗干净,喂前用适量食盐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片刻再投喂,尽量避免脏物和病原体随活饵带入育苗水体。每天喂食3~4次,始终保持育苗池和网箱中有丰富适量的活饵生物。育苗池要保持微流水,并配有气泵增氧。有条件的育苗箱中也要冲水和加气泵充氧。始终保持育苗水体清洁,溶氧丰富。采用以上育苗方法,鱼苗生长快,病害少。一般经过14~18天,鱼苗长到3厘米左右,此时转入鱼种培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