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格优质河蟹生态[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必须[必须,表示事理上的必要和情理上的必要,副词,有强调的语气,多作状语。]遵循和运用生态学准则、生物学准则和经济学准则进行管理。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促使生态关系平衡,真正体现实施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
1.养殖条件: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养殖河蟹不同于养殖鱼类,池塘养蟹应选用湖泊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滩涂围垦。池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地域,池塘面积为30~50亩,正方形为好。池塘能灌水深1~1.2米,池塘四周开挖10~15米宽底沟、深度为0.4米,池塘内必须能培植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如竹节草、面条草等,有一定量螺蚬,促使池塘养殖条件优越,改造成为生态养殖池塘。当水生植物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稠密、螺蚬繁育成倍增长的时候,池塘内就是优质清水,真正成为优质生态养殖池塘。
2.防逃设计:在四周用毛竹平板聚乙烯网建防逃设施。首先底部用石笼卷埋入池底15~20厘米,高度必须高出原有池塘埂面45~50厘米,外缘每隔3~5米用毛竹定点支撑,上口用2.5毫米粗乙烯绳拉紧,捆扎在毛竹上端,平板网上端必须加长0.6~0.8米的倒网。这样可以防止蟹逃跑,同时也可在洪水来临之前作为加高围网备用设施,增强抗洪能力。
3.苗种:苗种规格每千克为200~400只,个体整齐,体质健壮,色泽褐黄青色,透明度比较明显,中间两步足扁宽长,游泳爬行活跃,无性成熟为宜。
4.清塘[qingtang
]
:幼蟹放养
[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前15天清塘,暖冬应在当年12月清塘。用生石灰每亩50千克进行带水清塘,平均水深15~20厘米,防止原池塘内水生植物、螺蚬受影响。
5.水质培育及栽植水生植物:如果原有池塘内没有水生植物,就必须人工引种培植水生植物。在栽植水生植物时池塘必须加水,深0.6~0.8米,栽好后每隔3天需换清水1次,促使水生植物成活率提高,因为水生植物生长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生长乃至个体大小。为了防御洪水,池塘可定点适度种植红菱或乌菱,在洪水来临之际,河蟹可以自己找到栖息处
[栖息处是指一种或多种野生哺*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常年或季节栖息的地方。],以便蜕壳时减少死亡率。但是天气连续晴朗时,池塘内容易生长水绵
[水绵是水绵属(学名:Spirogyra)绿藻的总称,又名石衣、水衣、水苔、石发、陟厘、侧梨、水青苔,是一种普遍生活在淡水里的真核多细胞藻类,因体内含有1-16条带状、螺旋形的叶绿体,所以呈现绿色。],如有水绵,可用0.7克/立方米浓度硫酸铜泼浇**水绵。
6.蟹种放养:蟹种放入大池前必须在原有池塘内围20%面积的围网,先放入网围内暂养,以便保证整个池塘内水生植物正常生长和浮游动物繁育。暂养小蟹池放开时间应在水生植物正常生长好以后,一般在5月下旬放开苗种,此时蟹种规格为100只/千克,放养量为500~600只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