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鳗鱼)肾病的防治技术


  一、**性肾脏[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钠离子、钾离子、碳酸氢钠等,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

  病因病原为欧洲鳗鲡**

  症状濒死鳗表现为肌肉痉挛或强直,鱼体游动表现为间隙性穿游或翻滚。鳃丝肿胀,鳃小板水肿,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指的是位于皮肤或腔道表层的细胞。]增生,粘液分泌增加,使鳃丝呈棍棒[棍棒,指棍子和棒的总称。]样病变。消化道无食物、充血,肾脏肿大并出现溃疡,肾小管[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长为30~50mm的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泌功能,在排泄代谢产物、维持机体体液平衡及酸碱平衡方面起关键作用。]细胞玻璃样变性,肾、肝、脾脏的间隙组织呈局部溃烂性坏死。

  流行及危害[危险灾害。]该病一般由欧鳗携带传播,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常于8℃~14℃低温下造成幼鳗的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将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升至24℃~26℃对此病防治有较大帮助。

  二、鳗鲡鳃肾炎

  病因1.与环境(水温、水质)和营养条件(越冬饥饿)相关;2.与**相关;3.与低温滑走细菌相关。

  症状主要病变于鳗鲡鳃和肾脏。病鳗不摄食、活力下降、体弱、腹部中线凹入、肝脏部位突起、外观无其他异常、鳃丝呈暗黑色、鳃上皮细胞增生、鳃小片变形粘连形成棍棒状鳃丝;肾脏肿大色深、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肾小球变性、崩溃,血液中氧离子浓度由正常的110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125毫克/升降至80毫克/升以下,严重时降至20毫克~40毫克/升。

  流行及危害1月~8月均有流行,1月~3月低水温期为流行高峰期,引起死亡率高。主要危害日本鳗鲡。在室内冬季[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加温池未见发病,仅发生于冬季水温低于16℃以下的养殖池。

  预防1.冬季保持养殖池水温20℃以上。2.保持适当投饵率,使鳗鲡摄入足量饲料,以保持正常体能所需营养。3.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E,提高其抗病抗寒能力。

  治疗1.养殖池水温升至20℃。2.浓度0.5%~0.8%食盐水浸泡5天~7天。

  注意事项在该病的综合防治中,还应尽量降低水中金属含量,并减少福尔马林使用频率。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