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鲶鱼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像其他品种鱼类那么耳熟能详[耳熟能详是一个成语,读音是ěr shú néng xiáng,意思是指听得烂熟,可以详尽复述出来。],但对于广西玉林人来说可是他们的经济命脉[经济命脉是指在国家经济整体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经济命脉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过去讲"耕"(就是农业)就是国家经济命脉,现在国家经济命脉的内涵已经扩展到很多行业....],是他们的摇钱树,很多人依靠着大口鲶的养殖发了家,大口鲶的养殖在玉林早已家户喻晓,养殖历史将近20年。
大口鲶尽管养殖历史悠久,但由于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市场容量有限,一直未有专门的大口鲶鱼饲料生产,长期依靠投喂生鱼料或者海水鱼[海水鱼主要是指产自热带地区的海鱼,它们色彩特别艳丽,形状奇特,是观赏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料或者野杂鱼等进行养殖,存在饲料的营养水平不够,适口性相当差等问题。粤海[《粤海》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指中国南部广东一带的海域,又作为广东或广州的代称。]为满足养户需求,携手致富,从2014年起就开始聚力大口鲶鱼饲料的研究与开发,粤海大口鲶料2015年5月份正式投入市场,并在本年度秋季期取得了重大成功。
近日,粤海大口鲶鱼饲料客户频频发来喜讯,先是南宁三塘陈超尤老板10月2日传来“粤海鲶鱼料每包产量32.21斤(只计鲶鱼的产量)的超高产量及加黄时间只需9天”的重大好消息,紧接着10月26日玉林旺卢村[旺卢村地处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东部,距离玉林城区约五公里,地形为丘陵——平原地貌。]钟春品老板也发来喜讯——粤海鲶鱼料每包产量超过30斤,体色很黄很漂亮,非常接近天然体色,收鱼商非常喜欢粤海鲶鱼。早在8月29日的时候,玉林旺卢村的钟勉老板就干了一口塘,也抓出29.8斤的超高产量,连续的超高产量及浑然天成的自然体色再次证明了那句经过市场多年验证的口号——选择粤海,选择成功!
大口鲶鱼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像其他品种鱼类那么耳熟能详,但对于玉林人来说可是他们的经济命脉,是他们的摇钱树,很多人依靠着大口鲶的养殖发了家,大口鲶的养殖在玉林早已家户喻晓,养殖历史将近20年,各大饲料厂商也在这片土地上兵戎相见已久,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烈,市场虽小,但竞争不亚于珠三角,因为饲料厂商大多都是珠三角过来的企业,故被喻为珠三角的缩影。
大口鲶尽管养殖历史悠久,但由于饲料市场容量有限,一直未有专门的大口鲶鱼饲料生产,长期依靠投喂生鱼料或者海水鱼料或者野杂鱼等进行养殖,饲料的营养水平不够,适口性相当差,水质也由于饲料未被完全消化吸收而更加容易恶化,造成养殖成活率不高,养殖成本也大大提高,并且养出来的鲶鱼体色非常黑,市场难以接受,后期需要投喂黄颡鱼料等加黄料进行加黄,操作相当不便。
粤海本着服务社会,促进水产饲料行业进步,带动广大养殖户共同致富的原则,从2014年就开始调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大口鲶鱼饲料的研究与开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5月份,率先在广西粤海饲料有限公司隆重推出了专门针对鲶鱼养殖的大口鲶鱼饲料,让粤海的广大用户率先用上了专业的饲料,并在本年度秋季期取得了重大成功。
据粤海的用户反映,粤海鲶鱼饲料不仅产量高,长速快,体色漂亮,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优点,那就是养出的鱼比较健康,抗病力强。在8月份的时候,鲶鱼烂身病爆发,死鱼相当严重,但粤海的用户却一直未见有死鱼的情况。据实际走访养殖户,打样观察并解剖发现,粤海的鲶鱼体质比较健壮,结实,肝脏鲜红,肠系膜油脂较少,访问收鱼商及捕捞队,他们说这样的鱼起捕及运输不容易死。
一、粤海鲶鱼料出鱼效果超预期
南宁陈老板用粤海之前一直使用某厂家的生鱼料,自5月份粤海推出鲶鱼料后决定用一塘鱼试用粤海饲料做养殖对比,结果对粤海饲料赞口不绝,不仅产量超出预期,体色更是表现出惊人的效果,并计划明年起全部鱼塘转用粤海饲料。
玉林客户虽然很少用5号料而直接跳到7号料,但仍然有如此高的产量,也是大大超出了各位鲶鱼大佬们的预期。
二、全程使用粤海鲶鱼料不需要加黄,体色自然黄
全程使用粤海鲶鱼料,不需要用加黄料即可养出如下图所示的漂亮鲶鱼。另外据用户反映,粤海鲶鱼加黄料短期即可把很黑的鱼变黄。
三、粤海鲶鱼健康、抗病力强看得到
用户都说吃粤海饲料的鱼更健康,且看下图,这是一条吃了粤海饲料3个多月的1.3斤的大鲶鱼,尽管喂了那么多的人工配合饲料,但其肝脏仍然跟野生鱼类的肝脏一样鲜红,没有任何脂肪肝症状,其肠道也是非常健康,腹脂含量非常少,健康、抗病力强看得到!
根据用户的反映,使用粤海大口鲶饲料养鲶鱼有以下几大优势:
★生长速度快,提前上市,把握出鱼良机;
★养殖产量高,成本低;
★体色漂亮,全程使用粤海鲶鱼料不需要另外加黄,收鱼商更喜欢,鱼更好卖;
★粤海鲶鱼加黄料加黄时间短;
★鱼体健康,抗病力强,不容易死鱼,养殖成功率更高。
撰稿|集团工程中心蒋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