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内脏真菌[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病是虹鳟、红大口**哈鱼等鱼种的内脏被蛙粪霉、异枝水霉、半知菌类等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鱼病。
(一)病原
韩守谨(1993)报道,我国虹鳟鱼[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 1792),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冷水性塘养鱼类。]种肠内寄生[区别于体表寄生,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叫做内寄生。]的真菌,菌丝[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很粗,直径10-13微米,长250微米左右,最长的可达400微米以上;菌丝有分隔及分枝;分生孢子圆形,直径15.6-16.3微米;厚垣接合孢子[接合孢子是由菌丝生出的结构基本相似,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两个配子囊接合而成。]直径33-36微米;在接合孢子形成过程中产生特有的鸟啄状小细胞,在萨布罗琼脂上,菌落**隆起,形成明显的放射状皱褶,颜色由淡*白色变为淡褐色,菌落**破裂成粗糙的颗粒状,属虫霉目、蛙粪霉属。
日本在虹鳟、红大口**哈鱼等鱼种腹腔[腹腔fù qiāng[abdominal cavity]ㄈㄨˋ ㄑㄧㄤ在骨盆入口和横膈膜之间的空腔。]内寄生的真菌,被鉴定为异枝水霉及半知菌类。半知菌类是指有性生殖阶段尚未发现的真菌,对它们的生活史只知道一半或不完全知道而言。在上述鱼种腹腔内寄生的半知菌类真菌,直径4-12微米,具有分枝和隔的很细菌丝,种类尚未鉴定。
(二)流行情况
我国辽宁省饲养的虹鳟鱼种,及日本、美国饲养的虹鳟、红大口**哈鱼、银**哈鱼、大鳞**哈鱼的鱼种均有此病流行,死亡率高。
(三)症状
病鱼的腹部明显膨大,剖开鱼腹,用显微镜[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检查,可以看见消化道[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肝脏、脾脏、肾脏、鳔、腹腔、体壁内有大量真菌寄生。我国至今只发现真菌寄生在虹鳟的消化道内,主要为肠道后部,近*门处最密集;少数病鱼在胃内也可检出菌丝体。日本发现的异枝水霉,最早感染部位是胃的幽门处,菌丝在该处的肌层内大量繁殖,侵入胃黏膜[胃黏膜是指胃中一种黏膜。]层内的菌丝较少,一般黏膜层破坏不严重;也有的菌丝通过胃壁伸到腹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腹腔内出血、积水,腹腔内的菌丝集落大多出现在胃下部的周围,菌丝甚至可侵入腹膜、骨骼肌以及皮肤,但几乎没有菌丝穿过活鱼的皮肤而伸出鱼体外(即使是临死的鱼),也很少有菌丝侵入肝脏、肾脏、脾脏、肠等处。半知菌类真菌最初感染处是鳔或胃贲门部附近的胃壁,侵入胃黏膜层的不多,伸入腹腔的菌丝常侵入肝脏、肾脏等内脏,甚至还侵入肌肉;菌丝在鳔内生长很旺盛;受菌丝侵袭的内脏**、肌肉发生坏死、解体;本菌丝群落主要出现在胃前部附近的腹腔内。
(四)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再用显微镜检查患处,如发现有大量真菌寄生,即可作出诊断。如要鉴定真菌的种类,则要进行分离培养。
(五)防治方法
主要是进行预防,预防措施同鳃霉病。据韩守谨(1993)报道,蛙粪霉菌对制霉菌素[制霉菌素是一种多烯型抗生素,1950年发现土壤微生物Streptomyces noursei能分泌一种抗霉菌的物质,从而发现了第一种抗霉菌的抗生素。]及大黄敏感。在疾病早期,全池外泼水产保护神,同时内服制霉菌素药饲(每千克饲料中加200万-800万单位制霉菌素)或大黄药饲(每千克饲料中加大黄200-400克),1天喂2次,连喂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