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的“白膏症”,又叫“肝胰腺白化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胰脏颜色发白,腹腔积水,附肢不坚硬、空瘪等。病情较轻时还能正常蜕壳,但食用价值下降。病情严重时腹腔积水加重,肝胰脏萎缩、消失,称为“水瘪子”。“水瘪子”没有食用价值,死亡率高。2015年在江苏兴化等地“水瘪子”病情比较严重,蟹农损失惨重。
其实早在2002年太湖围网养蟹时就发生过“白膏症”,苏州市[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科技局曾立项支持“白膏症”的研究。课题组[就是针对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由该领域的专家发起的研究组织。]经过研究,指出河蟹“白膏症”的发病原因与营养不均衡、水环境胁迫[威胁强迫。]、饵料**酸败有关,并认为发病机理涉及饵料中动物蛋白过高导致B族维生素相对缺乏。该课题组还研究出了一种有效控制河蟹“白膏症”的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管理模式,即养殖水体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覆盖率为66%~76%,动物性饵料比例为56.2%~62.2%,螺蛳投放量为5578.1千克/公顷。采用上述技术措施后太湖河蟹网围养殖中“白膏症”未再发生。但按照这一养殖管理模式并不能有效防止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蟹的“白膏症”,池塘条件下河蟹“白膏症”诱因与湖泊围养时存在较大差异。
本课题组结合河蟹养殖池塘的特点就“水瘪子”的成因开展大量调研及实验室[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的产出地,所以国家对试验室投入非常大。]验证,揭示了其诱因,研发了相应的防治技术。现就研究概况汇报如下。
一、河蟹“白膏症”原因分析
课题组首先广泛调研了各种养殖塘口,发现“白膏症”在池塘养殖的河蟹中比较普遍,而湖泊网围养殖的河蟹发病率较低。根据水体特征,课题组认为河蟹虾青素收支不平衡是池塘河蟹“白膏症”的主要原因。河蟹自身不能合成虾青素,必须从饵料中获取,当河蟹处于各种应激状态时,虾青素就被用于清除应激时体内产生的大量自由基。虾青素还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改善河蟹体色的作用。微藻[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中虾青素含量较丰富,湖泊网围养殖时河蟹既能通过微藻-螺蛳-河蟹这条食物链获得足够的虾青素,而且水体溶氧高,受pH胁迫少,抗应激消耗的虾青素也少。但池塘条件下,由于水草对微藻的竞争性抑制,螺蛳不能获得足够的虾青素,池水pH又较高,溶氧常较低,河蟹抗胁迫消耗的虾青素多,但来源少,因此导致肝胰腺白化、体色不佳。其原理如图1所示。
湖泊养殖的河蟹虾青素来源充足,被消耗少;而池塘条件下虾青素来源非常有限,但胁迫因子多,虾青素的消耗量大,这是河蟹“白膏症”最主要的原因。
二、河蟹“水瘪子”原因分析
课题组从2014年9月起研究江苏兴化地区河蟹“水瘪子”的原因。经过走访和调研,发现清塘[qingtang
]
(泡塘)药物是引起“水瘪子”的主要原因。依据是:调查中发现水草种得晚(4月)的塘口发病早,水草种得早的塘口(1月前)发病晚。另一个证据是:同样的清塘方式,同样的种草时间,2015年“水瘪子”发病情况比2014年早且严重。这是因为肝胰腺是解毒**,清塘药物残留不仅对河蟹造成胁迫,还直接损伤肝胰脏。由于水草可吸收部分药物,发挥一定的解毒作用,因此,水草种得早则发病晚,水草种得晚时则蟹种长期“暴露”于较高浓度的有害药物中,中毒较重,发病也较早。2015年春天连续*雨,水草长势缓慢,“水瘪子”病情更为严重。
这一分析在江苏的宜兴、溧阳等地得到验证。调查发现使用高剂量硫酸铜杀蓝藻的池塘“水瘪子”也较多,因为铜是重金属,对肝的损伤作用也较强,且重金属有富集致毒的特点。
三、“白膏症”和“水瘪子”的实验室诱导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我们认为虾青素供应不足、被消耗过量是河蟹“白膏症”的主要原因,严重时就演变为“水瘪子”。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验证实验。现将其中两个实验结果汇报如下:
将“红膏”50克/只左右的河蟹转移入实验室饲养8周,期间正常投喂配合饲料,水中溶氧充足,养殖用水为自来水。结果所有河蟹均出现了“白膏症”,其中施加高pH(10)和低氧(2.5毫克/升、3.5毫克/升)胁迫的河蟹“白膏症”较为严重。上述结果证实环境胁迫可诱导“白膏症”。另一项研究中发现,这样的环境胁迫两周即可诱导出“白膏症”。
将“红膏”50克/只左右的河蟹置于pH为11的自来水中饲养2周以上,辅以其他胁迫,河蟹肝胰腺就逐渐萎缩至无。当水中病原微生物较多时河蟹就出现了典型的“水瘪子”症状,当水中病原微生物较少时则不会出现明显的腹腔积水现象,但肝胰腺也会逐渐消失。这提示“白膏症”继发感染就会演变成“水瘪子”。
四、“白膏症”的防治实验
通过向饲料中添加3%的螺旋藻粉或80毫克/千克饲料的虾青素,饲养河蟹10周,发现可有效防止河蟹“白膏症”的发生。对于“白膏症”症状较重、但还未出现明显腹水的河蟹,向饲料中添加10%的螺旋藻或直接添加1克/千克饲料的虾青素,可在2周内使症状消失。
五、“白膏症”“水瘪子”的防治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所有胁迫因素均会导致“白膏症”,继而引发“水瘪子”。因此,预防“白膏症”“水瘪子”应从原因入手。我们建议:①杜绝使用非常规的清塘药物,建议采用生石灰清塘。②改善河蟹生存环境,包括控制水草生物量和长势,避免高pH胁迫和低溶氧胁迫。③补充虾青素。3月底至6月初,可投喂补充了虾青素的强化饲料,以抵抗这一时期高pH胁迫。④选用低毒、无毒调水制剂和防病药物。⑤投喂新鲜饲料。
通过广泛调研和实验室验证,揭示了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水瘪子”的成因与营养缺乏及环境胁迫有关。其主要机理是:微藻含有河蟹自身不能合成但生长和健康必需的营养素——虾青素,天然条件下通过微藻-螺蛳-河蟹这条食物链,河蟹能获得足够的虾青素。虾青素能够清除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维护河蟹健康,并使河蟹呈现良好的体色。池塘条件下由于水草对微藻的竞争性抑制,即使投喂螺蛳,河蟹也不能获得足够的虾青素,而且池塘条件下高pH、低溶氧、清塘药物等胁迫导致虾素青被大量消耗,最终诱导“白膏症”的出现,严重时就演变为“水瘪子”。2015年兴化等地暴发“水瘪子”的主要原因是清塘药物的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2671),苏州市相城区现代农业项目〕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2.作者: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朱健明王志蔡春芳
兴化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戴子坚
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唐雪生沈建明吴东峰
3.微信号:kxyyz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