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后期管理三方面,提高河蟹产量最有效

河蟹蜕完最后一次壳后,从外观看,母蟹的腹部会长圆,公蟹螯足的绒毛会长满。但如果把河蟹打开来,仔细观察性腺[性腺主要指男性的**、女性的卵巢。],就会发现河蟹性腺还远远没有成熟。

河蟹真正成熟的时候,是性腺发育完全,开始上岸、转塘、水发浑的时候。
所以从河蟹蜕最后一壳到河蟹上岸成熟这段时间,是河蟹积累营养,压黄、增重[在学理上增重与增肥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黄金时期,也是河蟹营养需求最高的时候。这段时期加强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管理、提高河蟹营养是增加产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那么这段时间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使河蟹增重、提高产量呢?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补足营养
这段时期适宜投喂一些高蛋白的配合饲料、优质的冰鱼,来满足河蟹对营养的需求。粗粮推荐玉米(含淀粉高,可以满足河蟹对能量的需求)、黄豆(蛋白高,而且黄豆中的大豆异黄酮能够促进河蟹性腺的发育)。

注意:由于河蟹肠道短,对食物的消化率[消化率是指饲料中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可消化营养物质占食入营养物质的百分比。]较低,为了避免大量优质饲料没有经过充分消化而浪费,建议在饲料中添加“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提高消化率,节约成本,同时提高河蟹的活力及免疫力。

二、及时育肥
育肥主要是增加肝脏、性腺重量和外壳的厚度,进而增加河蟹体重。具体措施如下。

1、最后一壳时,全池泼洒“营养快线+活力钙”2~3次,补充营养,减少软壳死亡,提高蜕壳膨胀率(“发头”),增加壳的厚度。

2、在饵料中添加“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促进肝脏营养积累和性腺发育增重。

三、加强改底
河蟹摄食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底差、底臭、低氧,河蟹吃料就会迅速减少,而养殖后期[后期(anaphase)有丝**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着丝粒分开, 染色单体移向两极。]是一年中环境最差的一段时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底质的污染会持续加重;同时随着昼夜温差增大,易返底,易长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

建议在九月份,不放松改底,该月改底应该在4次以上,“底居安”或“底虫净”,防止底臭影响河蟹摄食。

注意:
1、很多池塘养殖后期河蟹体表出现大量的纤毛虫,其原因就是后期不注重池塘的管理,池底污染加重,而纤毛虫就喜欢在污染重、水浑、底差的环境中生长。所以后期加强底改可以有效的预防纤毛虫。



图示:整个河蟹甲壳上布满纤毛虫

2、很多池塘后期河蟹发生黑底板[底板在科技有四种定义。]、黄底板等症状,而且一旦发黑就很难洗掉,也很难处理。其发生的原因是池底残饵粪便在低氧或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发酵,使池底产生一种具有腐蚀性的酸性物质,腐蚀蟹壳。然后黑色的池底污染物再黏上去就成了黑底板,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池塘的底质不但发黑、发臭,而且还酸化了,这样的池塘尤其要注重改底,“底虫净”改底,防止底泥发酵,效果明显。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