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小,只有三、四寸长。它体形圆,身短,没有鳞,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泥鳅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鱼类。
通过采用泥鳅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亲体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并使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苗种的过程。]技术和设施化高效育苗技术,摸索适于北方地区泥鳅高效人工繁殖及育苗的技术体系,天津市津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从2012年4月~2013年4月先后6批次引种,进行泥鳅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具体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亲鱼[亲鱼,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也叫种鱼。]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
1.1.1饵料的选择
投喂豆粕或高蛋白的泥鳅专用配合饲料,适当添加1%~2%酵母粉及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投喂量占鱼体重的5%~8%,以提高亲本的体质和抗病能力,促进性腺发育。
1.1.2亲鱼培育用水
在人工繁育前,保证水体溶解氧处于5mg/L以上,水质保持肥、活、爽。要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为1/4左右,在近催产[读音催产 cuī chǎn1基本解释[expedite child delivery] 采取措施促使胎儿产出。]半月左右,每天注水1h,以微流水为好,有利亲鳅性腺发育。
1.1.3放养密度
以4500尾/hm²左右的养殖密度进行亲鱼保种培育,并利用0.23hm²养殖池塘和园区水泥池进行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的培育。50尾雌亲鳅用1~3尾雄亲鳅就能达到充分受精的目的。
1.2繁殖
1.2.1催产与人工授精
催产前将亲鳅放入盛满豆粕粉末的整理箱中,然后取出注射,从而减少注射操作过程中对亲鳅的损伤。雌性亲鱼需腹部胀大,性腺轮廓明显,触摸松软的可进行催产,雄性亲鱼须用手挤压腹部有**流出的可以使用。将催产用鱼放入催产池以为流水**24h,使亲鱼完全消化食物,并促进性腺进一步发育。在水温25℃亲鱼的性腺发育到Ⅳ期,方能进行催产,本项目泥鳅催产选用绒毛膜*****(HCG)、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三种催产药物结合催产,LRH-A2、DOM、HCG按每kg亲鱼2.5μg:4mg:2600IU的混合注射剂量催产,雄鳅剂量减半,可获得催产成功率80%以上。
用500mL烧杯,加入400mL林格氏液。尽快将卵挤入,同时用鹅毛搅拌,经4~5min后,倒掉上层的林格氏液,添加新林格氏液,洗去血污。把预先配制的**倒入烧杯中,同时用羽毛搅拌,使精卵充分混和,再将受精卵进行孵化。人工授精时,要注意精、卵的质量。挤出的**若发黄,或成细线状,遇水不散;卵子灰白色,不饱满,缺乏粘性;或大小不齐,吸水力差等,其效果都不好。
1.2.2孵化
泥鳅孵化时的水温以22~25℃最为适宜,一般水温在20℃左右时需要2d,当水温达到25℃左右时,22~26h后就能出苗。水族箱内曝气的大小以鳅卵能在水体中自由漂浮翻动为宜。当鳅苗开始出膜时,可将曝气稍微加大一些,直到鳅苗可以自己漂游时再适当调小。鳅苗出膜后,体长3~4mm,背部呈黑色,腹部可见明显的卵囊黄,2d后体长4~5mm,体色变黑,卵黄[卵黄(yolk),动物卵内贮存的一种营养物质。]囊缩小,开始能够活动,3d后卵黄囊全部消失,开始主动进食。
鱼苗[也叫“鱼花”。]口径小开口[开口,汉语词汇。]饵料一般选用蛋黄,将适量的蛋黄放入筛绢中在水里搓成蛋黄水均匀泼洒在孵化箱中,适量即可。要坚持定时投喂,每天投喂两次。不断地投喂蛋黄会使水体变脏,换水时用细筛绢做一个网箱,从网箱里往外吸水,防止吸到鱼苗;如水底有大块的沉淀可直接取出,确保鱼苗安全。喂食蛋黄3~4d后可掺杂刚孵化出的丰年虫无节幼体,之后每次投喂都加大无节幼体的比例,最后全部投喂丰年虫。待泥鳅长到1~2cm是可以投喂浮游动物。
1.3鱼种培育
在鱼种的培育过程中泥鳅从孵化破膜生长到3cm左右,有一个体色变黑到透明的棕色、**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仔鱼[仔鱼,别称凤尾鱼,俗称“子鲚”,学名“凤鲚”,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因其尾部分叉形状像凤凰的尾巴,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很低,不发生变色的鱼苗最终会死亡。初步的实验证明通过对刚出膜的卵黄囊期仔鱼至1周龄幼鱼进行维生素浸泡,可以提高仔鱼成活率,培养体格健壮的仔鱼,使其育苗成活率20%以上。
泥鳅初孵仔鱼维生素浸泡:
获得经人工繁殖出膜的泥鳅卵黄囊期仔鱼,体长2mm左右,破膜后直接放入塑料箱中,在室温环境下,采用维生素B1(Vb1)、维生素B6(Vb6)、维生素C(Vc)、维生素E(Ve)4种维生素进行长期浸泡试验,以观察育苗的发育、开口等情况。开口后投喂鲜活的小轮虫,以比较仔鱼的成活、健康状况,所获得的结果见表1。
表1多种维生素对泥鳅仔鱼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Vb1和Vb6对泥鳅的仔鱼影响不是很大,而Vc和Ve的影响很大,与对照组
[对照组(control group) 是指实验对象中一个被随机选择的子集,其中的个体没有特殊待遇。]相比能明显缩短泥鳅仔鱼对卵黄囊吸收时间,提前开口摄食,并对泥鳅仔鱼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大大提高了其成活率;鱼苗集群游动迅速,个体大、整齐。以此结果为初步依据,采用Vc和Ve进行下一步实验。
表2维生素C对泥鳅仔鱼的影响
Vc和Ve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一定浓度的Vc对泥鳅的仔鱼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能缩短泥鳅仔鱼对卵黄囊的吸收,提前开口摄食,Vc浸泡泥鳅的最佳浓度为40mg/L,其存活率可达70.0%,并提前8h开口摄食,鱼苗活跃,集群能力强,体格较健壮。
表3维生素E对泥鳅仔鱼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一定浓度的Ve对泥鳅的仔鱼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能缩短泥鳅仔鱼对卵黄囊的吸收,提前开口摄食,Ve浸泡泥鳅的最佳浓度为10mg/L,其存活率可达76.7%,并提前8h开口摄食,鱼苗活跃,集群能力强,体格较健壮,并且有的仔鱼已经褪色。
2结果
2.1亲鱼与鱼种培育
2012年4、5月份从辽宁省丹东市分别引进泥鳅亲鱼200组和300组,最终确定以天然土池培育,并利用引种基地的水泥鱼种池进行了乌仔和一龄鱼种的培育,育苗成活率分别达到11.3%和9.3%,共获得泥鳅水花305万尾,培育一龄大规格鱼种27.8万尾。
2013年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4月从天津市宝坻区引进200组亲鱼,4月份从天津市蓟县分别2次引进300组和200组亲鱼,4月份从丹东市引进300组亲鱼,育苗生产共获得泥鳅水花760万尾,孵化育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培育鱼种178.5万尾,培育成活率20%以上。
2.2人工授精
2012年实现催产成功率80%以上,泥鳅鱼卵的受精率为76.5%和80.1%。应用2012年获得的生产经验2013年催产成功率为90%,受精率80%以上。
3分析讨论
3.1病害防治技术
针对在引种开发过程中的主要病害,鱼种的车轮虫病,成鱼的肠炎病,除采取积极治疗的方针外,注重定期预防,着重于鱼种下塘前的消毒,对成鱼定期投喂以中草药为主的药饵,可以有效地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危害。
3.2鱼种的培育方式
注意在鱼种培育中的两个危险期(开口转食期和肠呼吸期)加强管理,在鱼苗开口后,增加天然饵料的投喂,延长天然饵料投喂时间;在转入肠呼吸期,加大水中溶解氧含量,保证溶氧在5mg/L以上,帮助其平稳过渡。
3.3泥鳅仔鱼的培育
通过对刚出膜的卵黄囊期仔鱼至1周龄幼鱼进行维生素浸泡,可以提高仔鱼成活率,培养体格健壮的仔鱼。
3.4催产药物剂量
采取LRH-A2、DOM、HCG、三种催产药物每kg亲鱼按2.5μg:4mg:2600IU混合注射使用,摸索出雌雄亲本较佳的药物注射剂量。
李玉华,马全乐,张晓旭
(天津市津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天津3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