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病原,指病因。]]鳗鲡出血
[出血(hemorrhage)主要指红细胞从血管或心脏逸出,称为出血。]性开口病的病原为一种脱氧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型**。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患病鳗鲡表现为严重出血,主要是颅腔
[由头部的皮肤、肌肉和8块脑颅骨(额骨1、顶骨2、蝶骨1、枕骨1、筛骨1、颞骨2)围成的腔。]出血,其次是口腔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及头部肌肉出血。病鱼骨质疏松,易发生骨碎裂,颅腔出现“开天窗”;齿骨与关节骨之间的连接处松脱,口腔常张开,不能闭合。肝、脾、肾肿大,极度贫血。对病鳗血液进行超薄切片观察,在血细胞
[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内可见到**颗粒。
[流行情况]鳗鲡出血性开口病在我国福建、广东有病例报道。主要危害1足龄以上的鳗鲡。5~10月为发病季节,发病高峰为7~8月,死亡率
[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可达90%。
[防治方法]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在综合性预防的基础上,全池遍洒杀菌药,以防细菌感染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