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性肠炎病
本病[古医书名,提出:“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是鲈鱼[中文里有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常见的疾病之一。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鱼体发黑、消瘦,肠壁充血[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发红;严重者腹部肿胀,*门红肿突出,有**黏液流出。常离群独游或静栖于底部,食欲明显减退。此病发生于夏末、秋初,初步断定为持续高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导致鲈鱼食欲不振,致使鱼体体质下降、病原菌乘机入侵而引起。预防与治疗方法为:夏季高温期间应避免倒箱、搬动,减少饵料投喂量,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优质;可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大蒜素(大蒜新素、garlicin)为三硫代烯丙醚类化合物,天然存在于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中。]制成药饵进行投喂,大蒜素添加量为1.0~2.0毫克/升,连续投喂3~5天。
2.鲈鱼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
病鱼体表两侧充血、出血,上下颌及吻部充血,鳍基和鳍膜充血、出血,严重者部分鳞片脱落,有的形成溃疡。解剖观察,肠壁有充血现象。此病发病季节为6~11月,流行盛季为9~10月。本病为**性疾病,病鱼死亡率在50%以上,目前尚无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方法为: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杜绝病原从亲鱼或苗种带入;鱼种入塘前,养殖池塘应用生石灰或漂**彻底消毒;放养苗种在入池或入箱前,用50克/立方米的聚维酮碘浸洗5~10分钟;适宜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和不投喂**变质的饲料。
3.鲈鱼淋巴囊肿病
本病系**入侵鱼体引起,一般发生于初夏或夏季。病鱼体表皮肤、鳍和眼球等处出现许多水泡状肿胀物,偶尔也在鳃、咽喉、肠壁、肝和脾等**组织上出现,是一种慢性细胞瘤,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影响鱼体的生长和降低商品价值,有的病鱼囊肿可脱落自愈。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为淋巴囊肿**,多发生在夏季高水温期。预防与治疗方法为:产卵用亲鱼或养殖用的苗种应严格检疫,确保为无**感染的健康鱼;对发病的养殖网箱或池塘实施隔离,及时捞出死鱼并销毁。
4.隐核虫病
本病一般流行于夏季,水温20~30℃时常见。预防与治疗方法为:苗种放养或转换养殖水体时,先用淡水浸浴4分钟,以杀灭可能携带的病原体;用浓度为10~12毫克/升的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海水溶液浸浴10分钟;池塘养殖,在水温30℃左右,将水位降低,泼洒硫酸铜,用量为2毫克/升,药浴2小时后再加注海水,次日重复处理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