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真假气泡病”的防控与治疗


近期,陆续有青蛙养户反应,自己的蝌蚪[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得了“气泡[气泡,是在工程上一般由气体通过小孔进入液层分散而成。]病”!但笔者发现在“气泡病”的防控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就“气泡病”的误区及病因、防控措施做一一阐述。

1、“气泡病”的误区及病因

目前,养户认为的“气泡病”有两种。

一种是蝌蚪的尾巴上有明显的气泡,严重的尾部会充血。此为真正的气泡病。我们暂且称为“真气泡病”。“真气泡病”在实际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过程中,较为少见。直接原因是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中氧气过饱和引起,一般是水体过肥引起(通常水发绿),多见于老塘。

一种是肠道[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因此,肠道的状态决定了人的容颜和美丽。]内充气[【词语】:充气 【注音】:chōng qì 【释义】:1.通过加压,使气体进入物体内。],有的肠道内有水样透明的液体,有的蝌蚪腹部朝上在水面浮游。因其不是真正的气泡病,所以称之为“假气泡病”(实际上就不是气泡病,但很多养殖户一直在这样认为)。此类肠道充气主要原因是:水体中大型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过多(主要是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肉眼观察就是有红虫在塘边)。‚蝌蚪摄食水中浸泡较长时间的残饵。ƒ蝌蚪摄食水体中不易消化的藻类(尤其一些鞭毛藻类)引起。

真气泡病——尾部有气泡,严重的,引起出血;(图片来源于网络)

假气泡病——肠道充气;(图片有彭鹏提供)

2、“气泡病”的防控措施

2.1“真气泡病”的预防[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汉语拼音为yù fáng,注音为ㄧㄩˋ ㄈㄤˊ。]与治疗
预防:蝌蚪前期不可过量使用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产品。‚如果发现水发绿,适当增加换水量。
治疗:如只是尾部有气泡,而没有出血,可以换水,同时每个池子(200平方)用1-2斤食盐。如已经发生出血,最好用圣碘(复合碘)或盛荃安(戊二醛[戊二醛, 分子式为C5H8O2,带有**性气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溶于热水。])在进行一次消毒。(每瓶用2000立方水体)。

2.2“假气泡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如果是进行了肥水操作,则需要注意肥水的时机。建议在蝌蚪入池后再进行肥水或者肥水后立即放蝌蚪。如果是放卵块,则可以在孵出蝌蚪后再进行肥水。‚控制投饵量,保证没有过多的残饵。ƒ蝌蚪阶段可以采用瘦水[瘦水,开始创作,,《诗歌报月刊》,《星星》等。]养殖。
治疗:采用阿维菌素[阿维菌素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农用或兽用杀菌、杀虫、杀螨剂。](或吡虫啉)杀灭浮游动物,注意用量,因每个厂家含量成份有区别,注意控制用量。同时,最好在早上沿池边进行杀灭。‚内服好喂来+肽酶激安促进蝌蚪的消化。

3、小结

蝌蚪阶段,可以采用瘦水进行养殖。瘦水养殖,可以大大减低蝌蚪的发病。但是,需要加强饵料的投喂(同时不浪费)。需要根据水质情况,适当调整蝌蚪池的换水量。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