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
(莆田市生物工程研究所)
中国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学园中街1003号邮编:351100
1前言
花鲈又称鲈鱼[中文里有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海鲈、七星鲈等,隶属鲈形目、鳍科、花鲈属,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花鲈因其具有广温、广盐、生长快、适应性强、病害少、效益好等特点,适合于各种形式的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既能在海水中养殖,又能在淡水中养殖;且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滋补强身,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我国海、淡水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传统的主要养殖鱼类。
花鲈淡水商品鱼的养殖,对丰富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提高淡水鱼类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90年代以来,淡水池塘养殖鲈鱼迅速发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出口创汇前景看好。随着水产品[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产健康、优质、无公害[无公害,指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符合《国标》的产品,多指农产品。]的鲈鱼,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水产品,成为花鲈养殖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我市花鲈淡水池塘养殖经验,结合国内渔业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无公害花鲈淡水健康养殖技术,以期为广大养殖用户更好生产提供参考。
1养殖环境要求
1.1场地选择
养殖场地的选择应是生态环境良好,无直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有害废弃物排入或其他污染源的地方,池塘环境条件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的规定。交通运输方便。
1.2水源和养殖用水
水源充足,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良好,进排水方便,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的要求;养殖用水包括水质的感官标准(色、嗅、味)、卫生指标等应分别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和《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规定。
2鱼苗[也叫“鱼花”。]淡化[淡化,是指淡化驯养,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海水养殖品种的淡水驯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培育
2.1苗种选择
选购全长4cm以上,大小整齐,活力强,无畸形的花鲈**幼苗为养殖鱼种。人工孵化的花鲈鱼苗一般是在22‰左右的海水中孵出,因此,鱼苗放养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淡化和驯食。
2.2淡化池
淡化池一般选择在面积4m×4m,深0.8m的水泥池中进行,配有进排水管道,水位由溢水管控制,并放置充气管进行充氧,气石密度每2~4m2布置1个,保证溶解氧在6.0mg/L以上。放鱼苗前对池壁、常用工具用3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和冲洗,最后用淡水冲洗后蓄与购苗地相同盐度[绝对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的海水备用。
2.3淡化
将鱼苗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投入淡化池中暂养,放养密度为400~500尾/m2,待其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摄食后开始淡化,每天抽掉一部分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然后缓慢注入淡水,使其盐度稍有下降,淡化梯度每天降低2‰盐度,据陈文忠报道:在鱼苗整个淡化过程中,盐度越高时,降盐时对鱼苗的应激作用越小,盐度较低后,降盐时对鱼苗的应激作用越大。因此,鱼苗淡化,盐度的降低是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一般不得超过4‰。大约经过7~10d的淡化,池水的盐度在0.5‰以下,鱼苗已经能够完全适应淡水环境。
2.4驯食
淡化期间,为防止鲈鱼苗间的相互残食,尽量使鱼苗饱食,应及时提供新鲜、适口、充足的饵料是养好花鲈的关键。鱼苗刚入池时,以投喂新鲜鱼糜为主,同时投饵的范围应大些,保证所有鱼苗有摄食的机会,2d后在鱼糜饵料中拌入粉碎的花鲈稚鱼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并逐渐加大配合饲料的比例,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15%;鱼苗达4.5cm左右,开始投喂花鲈稚鱼颗粒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鱼苗达5~8cm时,在稚鱼颗粒配合饲料中混入一部分幼鱼颗粒配合饲料投喂,并逐渐加大幼鱼颗粒配合饲料的比例,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6%。待花鲈个体逐渐长大,活动能力增强后,还要逐渐驯化其定点摄食。淡化和驯化期间日投饵均为4次,投饵时间7:00、11:00、15:00、19:00,每次投饲后清理残饵。投饵时先用工具拍打水面,以引起鱼苗的注意,然后慢慢将饵料或人工配合饲料均匀泼洒投喂,以保证鱼苗都能吃饱。经1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育,花鲈体长可长至9cm以上,即可转入成鱼养殖。
2.5培育管理
2.5.1水质管理
花鲈喜欢清洁、溶氧量较高(4~6mg/L)、透明度30~40cm、pH值7.0~8.5的水质环境中生活,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含量充足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在鱼苗放养早期池塘水位控制在80cm左右,以后逐渐加深;随着鱼体的生长和鱼池载鱼量的增加,池水应保持在1.5m;二是坚持每天换水,换水量为池水的30%~50%,高温季节,天气骤然变化时加大换水量,同时增加水位,防止水温过高(花鲈适宜生长温度为20℃~24℃),影响鲈鱼摄食和生长;三是根据池水溶氧变化规律和天气水质情况,适时使用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增氧;四是淡化驯食期间定期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消毒水体,改善水质。
2.5.2病害防治
鱼种培育期间,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发现鱼病及时诊断,对症治疗用药,不使用违禁药物,并严格执行休药期。
3成鱼池塘养殖
3.1池塘准备
3.3.1池塘条件
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是预防鱼病和提高养殖产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池塘应选在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底部平坦、沙泥质底,不渗水,面积一般在300~700m2,水深1.5~3.0m,淤泥厚度≤0.2m,注排方便,进排水设计合理的地点。要配备专用的进排水系统,在进、排水口处用尼龙筛绢网过滤,以防野杂鱼进入。同时每亩水面配备1.5kW的叶轮式增氧机1台、功率为3kW的抽水泵1台,以保证池塘增氧和随时更换新水的需要。
3.3.2清塘消毒
养殖花鲈的池塘最好经过干塘、清淤与暴晒,不但能保证良好的水质,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扩大池塘水体空间,花鲈苗种入池前10~15d用生石灰75~100kg/亩进行清塘,以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清池3~5d后,注水入池,开始时注水水深在1.0~1.5m。
3.2鱼种放养
体长10cm左右的鱼种放养密度约为5000~7000尾/亩。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形正常,鳍条、鳞被完整,体表光滑、无病无伤、游动活泼、逆水游动能力强。苗种放养时要进行药浴消毒,以防病害入池,一般用3%~5%食盐溶液浸浴鱼体50min~20min或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0min~10min。
3.3养殖管理
3.3.1饵料投喂
鲈鱼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为:蛋白质45%~50%、脂肪13%~18%、碳水化合物15%~20%、微量维生素及矿物质。王友慧使用营养成分分别为水分9.98%,粗蛋白41.73%,粗脂肪10.98%,粗灰分11.87%的人工配合饲料,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在花鲈池塘无公害健康养殖中主要使用花鲈颗粒配合饲料,从养殖效果来看,使用专门的花鲈颗粒配合饲料完全能够替代鲜杂鱼等动物性饵料,且具有绿色、环保、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等特点。
鱼种刚入池时,投饵时应全池投喂,以保证所有鱼苗均能摄食足够的饲料,2~3d后,逐步减少投喂点,逐步将鱼种驯化至定点、定时摄食。每次投喂前先用固定器皿敲击一种特定声响,再向食台投饵,以形成条件反射,日投喂3~4次,每次30min,经7d左右驯食,使鱼形成在水面聚群抢食习性后转入正常投喂。一般情况下,水温低于18℃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3%,日投喂2次;水温18℃以上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5%,日投喂2~3次。同时还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摄食情况,合理调节投饲量及投喂次数。
3.3.2水质调节
无公害生产中,水质控制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环节,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花鲈的重要保证。花鲈放养初期,由于水温偏低,池塘水位可以浅一些,以便升温。随着水温、气温升高,花鲈鱼体的生长和鱼池生物量增加,应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的具体情况,及时加强水质管理。水质管理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勤换水,特别在养殖中后期,每天的换水量应达到30%以上;二是勤增氧,随着鱼体的生长开动增氧机的次数愈趋愈繁,尤其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白天要开动全部增氧机增氧,夜晚也应开动部分增氧机增氧,保持池水溶解氧含量在5mg/L以上;三是勤消毒,高密度养殖带来池底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浓度高,大量消耗池水中的溶解氧,尤其在高温天气时更为严重,这也是鱼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而适当施用生石灰和微生物制剂可除去池水中的氨态氮和**基盐,保持良好水质。
3.3.3鱼病防治
鱼体发病主要是养殖环境恶劣、饲料变质或缺乏营养和外界****等因素影响所致。因此,花鲈在池塘无公害养殖过程中,应选择和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安排合理的养殖密度,减少对鱼体的各种****;提供优质的饵料,确保鱼体健康生长;提高鱼体的抗逆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同时,在充分了解、掌握常见疾病及其流行季节的基础上,做好积极的疾病预防工作,平时注重做好:一是定期加注新水;二是科学使用增氧机,以将池底潜在的致病因子释放出来;三是定期泼洒生石灰,既能调节水体pH值,使池水不会出现偏酸性,又能杀灭水中的有害病菌,还能使淤泥释放出无机盐;四是勤除塘边杂草及水面垃圾,勤除残饵和死鱼,勤清理、消毒食场、工具等,并保持池塘周围环境清静;五是正确选用药的品种和剂量,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执行,严禁使用标准中禁用的渔药如孔雀石绿、痢特灵、氯霉素等,并严格遵守对不同药物的用量及休药期等相关规定。
3.3.4日常管理
俗话说:“三分放,七分养”,花鲈养殖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做好水质管理、投饲、防病等工作外,还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每天巡塘2~3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正常情况下,花鲈在池塘中下层活动,从水面很难看到鱼的活动,如果发现鱼在水的中上层无力游动,则很可能是发病和缺氧的先兆。二是做好养殖日志,按《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的要求完整记录鱼苗种放养、投饲、用药等情况。三是每隔15~20d抽检花鲈生长情况,及时调节日投饲量。
3.4适时收获
及时了解市场情况和花鲈生长情况,确定起捕时间。2~3月放养的花鲈,养殖300d后规格可达到体重500g/尾左右,一般当年10月之后就开始陆续收获。上市前,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休药期规定,停止用药,并停饵吊养3d。收获时,因鲈鱼生性凶猛,鱼体娇嫩,捕捞容易损伤,因此,整个捕捞、挑选、过磅过程,宜小心操作,注意轻放,动作快速,尽可能减少花鲈的活动及干露时间。
4小结
(1)花鲈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从水质调控、饲料、渔药等方面规范水产养殖,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规范投喂饲料和使用药物,降低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2)花鲈鱼苗淡化过程中的盐度控制。鱼苗的淡化过程,必须待鱼苗能够正常摄食饵料后才能开始淡化,淡化时要保持盐度一直降低,不可反复。如果盐度由低升高超过0.2‰时,就会造成鱼苗应激死亡。
(3)花鲈鱼苗有严重的互残习性。防止鱼苗培育过程的自残是提高淡化成活率的关键,体长为100px的鱼苗即可吞食3.5cm鱼苗。在饥饿时,同规格的鱼苗也互相残食。所以在育苗过程中,一是要尽可能将鱼喂饱;二是要及早进行规格分选。
(4)为了提高饲料的效率,降低饲料系数,养殖的投饲量要视花鲈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季节灵活掌握,同时要适当延长喂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