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变天倒藻、缺氧而烦恼吗?还在为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而烦恼吗?还在为转季节(春夏、夏秋)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发病严重而烦恼吗?还在为水温变化过大而烦恼吗?还在为水黑、水浓、水清而烦恼吗?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池塘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不稳定[稳定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ěn dìng,其含义有稳固**;没有变动;使稳定。]的结果。
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好水的新标准是:稳定、水肥、底好。稳定是第一位!池塘水天天浑都不怕,怕的是今天浑,明天变清,后天变绿,然后再变浑;长期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高的没多大影响,如果今天高、明天低、后天再高,危害远远超过氨氮、**酸盐长期高的池塘。所以往往是在池塘处理完水浑、降氨氮和**酸盐过后,养殖动物就开始发病。池塘水质不稳定是万病之源,如何保持水体稳定、减少发病,是一门大学问,是养好鱼的根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深水位、减小温差,有利于水体稳定
近期温差大,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水浅的池塘常见黑色或灰色的“幔子”,但在水库、大河就见不到这种现象,因为水深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倒藻的情况。另外,由于“**”和“密度流”的原因,水浅的池塘,一阵风吹过来,水温下降很快,而水深的池塘温度变化较小,水温监测数据显示,水浅的池塘中午的水温比水深的池塘高,而晚上却更低。所以养殖池塘建议水位长期保持1.8米及以上,可保持水体相对稳定。
2、合理利用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增加及平衡水体溶解氧
万物的生存、生长都离不开氧气,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池塘存塘鱼不多,温度不高,不需要增氧,其实池塘除了养殖动物,还有大量的微生物(藻类、菌类以及原生动物)也在消耗氧气,这也是很多池塘刚放苗不久都会出现浮头的原因。晴天中午及下午也需要将增氧机打开,原因有两点:一是池塘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只会保留在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中,而补偿深度以下的水层溶氧低,通过增氧机搅动混合水体,可将上层过多的氧气输送到下层,使池塘溶氧均匀分布;二是上层溶氧过多,浓度超过该温度下的饱和度50%及以上,多余的氧气就会逸出,刚好喂食或者鱼体游到该水层,气体就会进入鱼的鳍条、鳃或者机体,导致气泡病的发生。
3、勤改底、加强底泥[底泥(Sediment)通常是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的混合物,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水体底部所形成。]处理,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
改底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再陌生,但如何看待底泥呢?首先,底泥是池塘的“营养库”,源源不断的向水体中释放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其次,底泥主要是粪便、残饵及有机污染物等的混合物,改底就是为了促进这些物质转变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所以,勤改底(“福地安”改底),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是水体营养平衡稳定的基础。
4、经常使用稳水、调水制剂,是保持水体稳定的重要措施
使用多元有机酸调水(如“碧水安”),具有强效解毒、补碳及提高酶活性等多种功能,且**性小,可减少使用后倒藻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能够促进有益微生物等迅速繁殖,有助于平衡水体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增强稳定性。
5、使用“可溶性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肥水、补充碳源,减少单一化肥的使用
现代养殖以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为主,产生的残饵、粪便富含氮、磷等物质,这也就是为什么池塘很少肥水,也会“变绿”的原因,尤其是投喂量大的时候。所以我们对肥水产品提出新的标准:可溶、营养全面、低氮、高碳、活性、无药残,即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Ⅲ”)。“可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对池塘底部环境的污染;“营养全面”,为丰富池塘藻类提供营养物质,种类多样化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低氮”,减少池塘氮污染,为后期氨氮、**酸盐高减轻负担;“高碳”,促进水体稳定,近期多数池塘出现高pH值就是因为缺碳、池塘总碱度偏低;“活性”即富含活菌,可提高池塘本身营养物质的综合利用;“无药残”,为生态养殖奠定基础。
图1池塘“倒藻”后的水质
图2池塘**酸盐严重超标
图3池塘增氧能力强
图4池塘底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