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后期池塘水质管理技术分享


如何调控好夏秋季蟹池水质,营造良好水体环境,是促进河蟹正常健康生长的关键。秋季水温高,是河蟹生长的旺季,摄食、代谢明显增强,水质容易变坏,而水质一旦变坏,不但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成活率的高低,同时也影响成蟹的个体规、饱满度、背甲的颜色,以致直接影响养殖效益


一、合理调整水位  
蟹池的水位,一般以池塘内浅滩的地方为主,控制在1米左右,蟹池四周的沟槽水位最好保持在1.5~1.8米。定期加注新水。水源水受污染、恶化的水不能添加。 

二、增加溶氧,促进池内有机物的**分解  
溶氧是影响河蟹生活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溶氧低,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如饲料系数的升高、厌氧菌的大量繁殖、氨氮、**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和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的升高等。蟹池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微孔增氧、洒粒粒氧。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下旬,高温天气,蟹池溶氧量较低,应特别注意增氧。使用微孔增氧应根据蟹池和天气变化情况来掌握,5~6月,水质和天气不适时需及时增氧。6月后,在晴天中午12~15:00点增氧,早晨视实际情况增氧,*雨天应提前开机增氧。9—10月,因蟹池水质较肥,天气闷热应多开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最适开机时间和开机时长,应根据天气、河蟹的动态以及增氧机的负荷等灵活掌握。通常情况下养蟹池塘内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每升以上。

三、泼洒生物制剂[以各类具有医研价值的碳基生物为原料,利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造,作用于人体各类生理症状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制剂,统称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每10~15天泼洒一次调水1号、EM菌、光合细菌、*酸菌[*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等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交替使用。可改善水质,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酸盐等含量,有利于[有利于是指对某人或某一事物有利处,能起到帮助与促进的作用。]河蟹的健康生长。  

四、控制水色与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
水色是生产中常用的辨别水质好坏的指标之一。通常情况下养蟹池塘的水色以黄褐色、淡褐色、淡油绿色为好、透明度掌握在35~40厘米,这样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五、保持pH在7.5~8.8之间,满足河蟹生活生长需要
蟹池正常水质标准,pH值在7.5~8.8之间,如发现偏低,应及时采取措施,主要是每隔10~15天使用10~15公斤每亩的生石灰加水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使池水呈弱碱性;如pH偏高,建议使用强体解毒王或*酸菌调节。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