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中后期,由于水积温过高、伊乐藻[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原产美洲。]存塘量大、饵料浪费严重[严重又名严立三(1892-1944),湖北麻城人。]等因素,苏南地区许多塘口[塘口是位于广东省增城市区南8公里的村委会,属三江镇。]到了后期基本上已经没有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主种伊乐藻的塘口有的甚至不到高温期就开始腐烂[腐烂,指烂掉;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相当一部分到了白露后塘中伊乐藻已经所剩无几,没有水草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恶化严重,对河蟹最后一壳以及长膘增肥影响较大。以下提供一例水草腐烂后的水质调节案例,此案例仅是对没水草的塘口水质恶化情况的缓解,仅供参考,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还需从水草的种植布局、日常的管理等方面入手。
蟹塘地址:江苏常州溧阳市埭头镇
养殖户:苏老板
养殖面积:27亩
水质指标:PH:9.1氨氮:0.4ml/L**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0.25ml/L
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情况:
池塘水体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很低(5-6公分左右),水色呈黑灰色,镜检主要以有机杂质和*藻为主,水草基本烂光,加上今年放养密度较大(1600只/亩),导致缺氧现象严重,整个池塘四周伴有大量油膜,下风口尤为严重,并且有一股腥臭味,前几天下雨后部分黑色泥皮上浮。晚上河蟹部分上岸,行动缓慢活力较差,吃食情况不理想,主要是以小鱼为主,每天伤亡[伤亡,汉语词语,指受伤和死亡的人。]15-16个。
案例分析:
通过跟苏老板沟通,得知今年全池种伊乐藻,6月份的时候没有控制好水位和及时割草,导致后期水草大量上浮腐烂。下风口的腥臭味很重,一方面是由于残饵(小鱼)腐烂产生,其实很可能是池底部分螃蟹死亡产生的,证明池塘伤亡比较严重,而且是一直持续性伤亡。水草腐烂后直接导致有机物浓度偏高,利于*藻、隐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水色发暗,同时由于缺氧直接导致河蟹死亡,低光照、低溶氧引起部分藻类死亡,氨氮、**酸盐等有害毒素超标,总之水草大量腐烂导致的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时间越久越不利,尤其是蜕最后一壳,但从根本上解决已为时已晚,只能够提前预防,出现此种情况必须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缓解水质恶化症状,把对螃蟹的影响降到最低。
处理措施:
第一时间减少饵料投喂,以配合饲料或粗饲料为主,根据河蟹吃食情况投喂,必要时停喂。
1.换水20公分,分两次换,然后全池泼洒解毒应激***(2亩/瓶),2天后再用一次,此举主要是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水体透明,打掉油膜,降解过量毒素。
2.移栽水花生,代替水草功能,保证河蟹遮*、栖息、蜕壳,同时配合FS活力菌(2亩/袋)净化水质,吸收过量营养盐。
3.全池干撒三效底净化片(2亩/袋),环沟加重,促进底部残饵(小鱼)、死亡动植物(河蟹、虾、藻类等)尸体的分解,增加溶氧,维持河蟹底部生存环境。
注:晚上要及时开增氧机,尤其是凌晨1点到3点的时候,白天中午至少开3个小时以上。
用后回访:
全程措施处理完后第三天回访,水色总体上呈灰色,透明度有所提高(10公分左右),池塘周围油膜基本消除,下风口无腥臭味,河蟹伤亡控制在5-7只/天,河蟹吃食情况明显好转,晚上上岸数量变少。
案例总结:
这类养殖后期没有水草的塘口对河蟹蜕壳影响很大,并且在“秋老虎”到来的时候发病率较高,伤亡较大,尤其是“水瘪子”严重的塘口,后期更是大量死亡,及时没伤亡,但在规格上还是质量上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养殖前期还是要管理好水草,合理规划水草密度和种类,及时调节水质、控制好水位,减少水草上浮、烂草、长虫等问题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没水草水质严重恶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