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螃蟹的死因、预防及幼蟹的捕捞方法

一、科学养殖
秋末冬初,是养殖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的时候。有的河蟹养殖户不注意加强管理,造成河蟹大批死亡。因
此,预防秋冬河蟹死亡,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之一,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l、自然死亡
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月一l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2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成为“绿蟹”,性腺成熟,进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凡是脚痒要逃跑的,因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对于两侧水溶液浓度不同的半透膜,为了阻止水从低浓度一侧渗透到高浓度一侧而在高浓度一侧施加的最小额外压强称为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大部分会自然死亡。对这些河蟹应趁其活时及时捕抓出售。
2、感冒死亡
秋冬季白天黑夜温度变化大,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差别也大,有时达l0℃,河蟹很不适应,容易感冒,导致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
法是: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要大于3oC,水面要种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但不要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3、消化**[消化**(dyspepsia)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死亡
因气压、水温变化,河蟹的食欲改变,很容易引起消化**而死亡,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胀死”,严重时会全部死亡。防治办法:①改变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②在食物中定时加抗菌素和生长素;⑧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④投食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适当减少其投饵量。
二、巧捕方法
秋冬两雹正是河蟹捕捞的旺季,成蟹[稻田养蟹: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惠互利。]需尽快起捕销售,幼蟹应抓紧捕捉[捉住某人或动物使其落入自己手中.比如捕捉蝴蝶、捕捉昆虫等。]投放或并塘。因为河蟹能在水中生活,又能上岸活动,在环
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又会掘洞而居,所以捕捞较为困难。捕捉成蟹,人们常利用其生殖洄游习性[习性(xí xìng),基本解释为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在其洄游通道上进行捕捉与成蟹相比,幼蟹却不具有这一习性,捕捉起来就更为困难人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l,地笼捕捉法幼蟹由于增长体重及脱壳的需要,摄食较为旺盛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它们常在池边[《池边》 作者白居易 ,据考证是唐朝的一首诗词。]浅滩处及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丛中寻找食物,这时捕捉幼蟹可设置地笼、网套等捕捞工具,一般在第一天晚上放置,第二天早上起捕。由于幼蟹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常在夜晚
出来找食,在地笼中先放入河蟹喜食的鱼肉动物内脏等饲料进行引诱,效果会更好。
2、抄网捕捉水草是幼蟹培育池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水草幼嫩、可口,还能起到遮荫避暑的作用,幼蟹常在这里栖息捕捉时,可用手抄网等工具快速抄入水中,然后迅速地连水草一起捞起,由于幼蟹较为敏捷,遇声响后立即下潜.而落入网袋,剔除杂物,即可一一捕捉。
3、拖网捕捉若池中幼蟹密度较高,可用拖网捕捉。捕捉时,可将拖网沿池边来回拖拉.幼蟹会被动进入网袋.起网后即可捕捉。
使用这种方法,常在并塘后的幼蟹池中进行.使用时要注意次数不能过多,防止搅混水体,引起池中缺氧,造成存塘幼蟹死亡。
4、流水**捕捉将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排干,幼蟹常钻人洞中或潜入底泥。这时,可利用幼蟹具有逆流而行[《逆流而行》是由Peter Callahan执导的剧情片,约瑟夫·费因斯、贾斯汀·柯克等参加演出。]的习性,用微流水**,待幼蟹出来
时捕捉。方法是在池**理一道小沟,在池塘的一边缓慢进水.另一边以相同的速度出水,在水流处,常有许多幼蟹逆流而行,并进入小沟,捕捉起来极为方便。
5、搭巢捕捉利用幼蟹*居的习性,在捕捉时,可事先有意识地投放砖块、瓦片等障碍物,待池水排干后,幼蟹会自动地钻入其中.掀开砖块、瓦片即可捕捉。在冬天.池水抽干后,沿池边用湿草包、水草团、农用薄膜等覆盖。因其中温暖.幼蟹会以此为巢*,捕捉时,可顺次地掀开这些覆盖物。
6、挖洞捕捉池水抽干后,幼蟹常钻人洞中。发现蟹洞,可用小铲沿池边挖*,挖到洞底,即捕捉。
7、干塘捕捉将池水快速抽干,因幼蟹来不及打洞而暴露池底,可直接下水捕捉。综合使用上述各种幼蟹捕捉法,可干净、彻底地捕完池蟹。
(通联:I10200.辽宁省辽中水利局养殖场)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