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俗称嘎鱼、嘎牙子、黄姑、黄腊丁、黄鳍鱼等,分布了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营底栖生活,杂食性[杂食性也叫“泛食性”。],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该鱼产量大、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据分析,每100克鱼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磷504毫克,且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具有消炎、镇痛等疗效,因而深爱广大消费者欢迎,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因此,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友谊饲料公司为满足广大渔民朋友的要求,帮助大家尽快致富,根据市场形式,于今年推出了黄颡鱼饲料[鱼饲料,顾名思义就是给鱼喂养的饲料。],并在天津等地区进行养殖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对黄颡鱼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方法作一系统介绍:

一、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习性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会窒息死亡。

(二)食性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拉丁学名:Granulifusus kiranus)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4厘米,主要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厘米~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即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三)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体重body weight为 *体或穿着已知重量的工作衣称量得到的身体重量。]200克~300克。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毫米[毫米,又称公厘(或公釐),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体重5.7克。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毫米,体重20.6克。3龄鱼可长到135.5毫米,体重36.1克。4龄鱼可长到160.1毫米,体重58.2克。5龄鱼可长到177.7毫米,体重81.3克。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龄~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毫米。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

第一页 1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