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土池塘春季河蟹养殖管理的技术要点


  作者:泰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周萍

  春季[四季之一。]高沙土地区蟹池漏水、漏肥性表现更为明显,特别是采用围沟式河蟹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池塘,施肥、补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春季养殖管理是整个养殖成败的关键,当前在河蟹养殖方面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放苗前准备

  1、池塘清塘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  
  上年养殖结束后,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晒塘冻土。蟹种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前15天,加水至田面10-15厘米处,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50-200公斤/亩。这样做有清野、杀菌及调节酸碱度和增加钙质的作用。

  2、合理施肥  
  泰州市东部高沙土地区土壤贫脊,春季十分容易滋生青苔,因此要施足基肥,一般亩施200-300公斤腐熟有机肥,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繁殖和作为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生长的基肥。在养殖过程中也要求根据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情况适时追肥使水质保持一定浓度,对提高河蟹上市规格很重要。尤其养殖早期,水质清瘦时,更应施肥。常用“肥水专家”和“肥宝”进行肥水。

  3、环沟栽草蟹种放养前在环沟适当高密度栽种伊乐藻[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原产美洲。],利于蟹种栖息和隐蔽。

  二、蟹种选择、放养  
  
  放养的蟹种应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为了提高河蟹的活力,下塘前主要通过新苗复康浸泡提高河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塘时一般选择天气晴好,气温比较适合的日子。放养密度以每亩1200左右只为宜。如果养殖的蟹池面积比较大,则需要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栏,进行强化培养,蛻壳数次后再放开养殖。

  三、春季管理

  1、水位控制
  早春放苗后水位要控制在60-80cm左右,遇有寒潮来临要适时加深水位以保持水温相对稳定,好处有三个方面:⑴提高水温,增加活动和觅食,有利于及时恢复和生长。⑵可以有效起到避光作用,为河蟹首次脱壳[在一些计算机软件里有一段专门负责保护软件不被非法修改或反编译的程序。]营造比较适宜的环境⑶、可以扩大水体空间,防止溶氧不足并可有效防止青苔的滋生。

  2、饵料的投喂  
  根据河蟹的生长特点,春季动、植物性饲料比例为60:40,特别要使用新鲜腥味较大的动物性饵料进行引食,促进河蟹摄食和生长。投喂量控制在体重的1%左右。投喂时要按照四定原则,最好投放在水-岸交接处。自配饲料的,需要及时补充河蟹复合营养促进剂和脱壳素。

  3、田面栽种水草和螺蛳投放  
  ㈠栽种水草 
  3月底4月初着手田面水草种植 水草种植面积为:沉水植物[沉水植物(submergedplants )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主要种类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浮水植物占养殖总面积的1/3,主要种类有水花生等。池塘内种植的沉水植物区可用网片分隔拦围,保护水草萌发。浮水性植物和沉水性植物相互结合,条块分布,空间互补,避免品种单一,方便风浪形成促进水-空气物质交换。  
  ㈡螺蛳的投放  
  螺蛳既可作为河蟹优质动物性饵料,又有着净化养殖池塘水质的功能。但投放太多容易造成水质太清瘦,青苔大量繁殖。可以在清明前每亩放螺蛳150-200公斤,然后在6-8月第二次再放每亩200-300公斤。 

  4、河蟹的病害防治  
  河蟹疾病的防治,需要在“防重于治”的指导方针下,采用“生态健康养殖”的管理技术。  
  ⑴蟹种下塘第一次脱壳后,全面使用一次杀虫药并消毒一次,一般采用硫酸锌复配剂杀纤毛虫1次,相隔2天后用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  
  ⑵河蟹每次脱壳前后,使用1-2次矿物质补充剂新硬壳宝,补充微量元素,促进脱壳生长。
  ⑶第一次杀虫消毒5-7天后,开始使用水爽灵等微生态制剂并坚持一直使用,以利于调好调优水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