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单胞菌引起欧鳗春季“头部溃疡”一例


  福建诏安一欧鳗水泥养殖池,面积约0.5亩,水深1.2米左右,2011年2月下旬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规格10~12厘米左右。2月23日,用“鱼虫清”0.45g+“驱虫散”0.3g杀虫;2月24日,早上发现8尾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鳗鱼,下午[下午,xià wǔ,与上午相对,从正午十二点到半夜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指从正午十二点后到日落的一段时间。]使用重铬酸钾[重铬酸钾(potassium dichromate)室温下为橙红色三斜晶体或针状晶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别名为红矾钾。]5g+“鳃皮康”0.3g;2月25日,死亡14尾,下午使用“慧碘”0.2g+“多康素”0.2g+“正露康”2g;2月26日~3月1日,每天死亡约40尾,每天下午使用药[用药出自《吕氏春秋·荡兵》,解释:指下药,使用药物。]物同上;3月2日,死亡60尾,下午使用水霉灵0.5g+**土霉素5.5g;3月3日,死亡33尾,下午用药同上;3月4日,死亡50尾,下午使用“慧碘”0.4g+“氟苯尼考”2g+“超维C”5g;3月5日,死亡26尾,下午用药同上;3月6日,死亡36尾,下午用药同上;3月7日,上午死亡23尾。3月7日下午测定水温13℃,pH值7.2,氨氮测不出,**酸盐测不出。检查病死鱼多数单侧眼睛水肿,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呈现典型的“头部溃疡[溃疡,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溃烂,其表面常复盖有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愈后遗有瘢痕,可由感染、外伤、结节或肿瘤的破溃等所致,其大小、形态、深浅、发展过程等也不一致。]”症状(图1),解剖见肝脏出血。分别从病鱼的肌肉、肝脏、肾脏中分离细菌,各部位均培养出菌,且菌落单一相似,挑取肝脏菌株[菌株(Strain)又称品系,表示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种培养,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每一个微生物纯培养都可称一个菌株。]鉴定及做药敏试验。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圆形、隆起、边缘整齐、灰白色的菌落(图2),革兰氏染色呈*性的短杆菌(图3)。经过16SrDNA测序以及生化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多康素”、“菌毒出血康”、“普康”、“白点康”、“恩诺沙星”等抗菌药敏感(图4)。

  3月9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多康素”内服和苯扎溴铵消毒,病情逐渐得到控制,至3月20日,无鳗鱼死亡。(利洋研究所雷燕提供2011.4.20)

  分析:1.欧鳗及日本鳗春季以“头部溃疡”为特征的病一直在福建养鳗场流行,以前多怀疑是杀鲑气单胞菌或弧菌引起,这次调查结果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运动性气单胞菌(包括嗜水气单胞菌)属嗜中温菌,主要流行在25~30℃的水温,20℃以下很少见流行,这次水温13℃发病,而且据调查温度高就不发病,可见本菌株可能属低温菌株,同时注意到本例中仍然发病率低,呈慢性发生。

 2.本病虽然以“头部溃疡”为特征,但内脏已有感染,可见本病死亡的原因,应是败血症为主。从病鱼症状和前期池塘管理记录判断,该池塘曾经发生过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可能气泡病后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头部溃疡”。

 3.本病前期治疗中用药过重应是治疗效果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杀虫药(鱼虫清+驱虫散)、重铬酸钾(5ppm)、“正露康”(2ppm)等用量过大**性强,用后死亡应会加重。(2011.5.27)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