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户防止水瘪子形成的关键在预防

“水瘪子”是对河蟹肝胰脏[胰脏(pancreas):一个大而细长的葡萄串状的腺体,横于胃后,居脾脏和十二指肠之间;其右端(胰头)较大、朝下,左端(胰尾)是横着的,尾部靠着脾,是人体一个重要的脏器。]坏死症的俗称,已成为养殖中后期爆发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因比较复杂,基本上能引起河蟹肝胰脏病变的因素都能诱导“水瘪子”的产生,死亡率较高,即使不死亡也会大大降低商品蟹的规格,无膘无膏难以上市。今年的水鳖子蟹爆发得较往年早(三壳后即开始),苏北地区尤为严重,苏南部分地区(高淳、宜兴)也开始逐渐蔓延,造成较大损失。

一、主要症状

长期伏在水草下不动,摄食量骤减,不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蜕壳困难、即使蜕壳甲壳也难以硬化。肝胰脏发白、糜烂呈水溶状,腹腔大量积水,鳃部表面完好,镜检发现鳃丝毛糙损坏严重,偶尔夹杂少量气泡(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肌肉萎缩(附肢里肉少),腹部发白部分透明,肠道基本无食或充满**物质(肝胰脏排泄)。

二、产生原因

1.苗种问题。苗种培育后期动物性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投喂不足,体质下降,同时在育苗过程中没有及时添加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存在量极少,通常指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等),导致抵抗力[抵抗力(Resistibility),是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差,第二年下塘后活力不足,导致胰脏前期就开始病变,但由于气温低很难发现,一旦3壳后,就开始大量死亡

2.水草过密导致河蟹摄食困难,中后期严重缺氧导致活力下降、懒蟹形成。

3.今年天气变化较频繁,忽冷忽热、晴天*雨转变较快,应激反应过重,导致河蟹不吃料、抵抗应激消耗大量能量,同时水中溶解氧变化过快,使得河蟹鳃部发生病变(气泡病),影响呼吸。

4.细菌感染,在许多水瘪子蟹的肝脏、肌肉细菌分离培养中可见大量致病菌,证明细菌感染是导致水瘪子蟹产生重要原因,尤其是长期投喂动物性饵料(冰鱼)而不注重改底的塘口,发病率明显较高,高温期饵料浪费严重,直接滋生大量有害菌。

5.饵料营养不均衡。饵料营养结构单一也是造成河蟹肝胰脏病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蜕壳期,体质差,肝脏最容易受到损伤,适量补充维C、钙、磷以及其他微量元素能及时补充消耗的营养和能量,促进肝脏修复。

6.药残、毒素的长时间积累,导致慢性中毒,直接破坏肝胰脏细胞,中毒症状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发展到后期基本无药可救,因此建议平时就要定期解毒,合理使用杀虫消毒剂[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以及抗生素,减少体内毒素积累。

三、如何预防

对于水瘪子蟹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病理学研究和治疗方案,其原因复杂,实践中很难做到对症下药,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尽量降低其爆发几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损失。

1.把好苗种关,根据选苗原则(详见24节气养蟹法)挑选优质苗种,下塘后一定要进行营养强化,杜绝前期苗种肝胰脏营养性和应激性损伤。

2.严格控制中后期伊乐藻密度,保持水流畅通,割草、拉草、补肥一个都不能少。

3.二壳以后随着气温回暖,河蟹食量增加,是强体防病的最佳时机,在饵料中添加适量营养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增强抵抗力。

4.经常投喂动物性饵料的塘口一定要注重改底,促进残饵、粪便的及时转化,切勿长时间堆积塘底,一旦温度升高,很容易引起病变(细菌、毒素、缺氧)

5.高温期严格控制饵料投喂量,切勿盲目投饵,每天检查河蟹吃料情况,遇恶劣天气、水质突变要第一时间减料,及时采取措施(增氧、调水改底等)应对。

6.中后期尽量少杀虫,使用安全性高的消毒剂(蛭弧菌、碘制剂等)消毒,及时解毒,勤换水,处理蓝藻要谨慎,尽量不要全塘杀。

7.高温季节以,水草密度过高的塘口一定要经常开增氧机曝气,促进水体对流,防止溶氧变化幅度过大。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