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 1792),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冷水性塘养鱼类。]俗称鳟鱼,鲑科鲑属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太平洋沿岸。虹鳟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养殖产量较高,是当今世界广泛养殖的品种之一。
饲养[新生狗 宝宝 接纳新成员,主人要知道如何照顾新来的宝宝,才能使它安全地度过过渡期。]
幼鱼[幼鱼是指仔鱼发育为具有成年鱼形状特征的个体,它们的造 型宛若成年鱼的微缩品。]的饲养。此阶段鱼体长可达3cm左右,幼鱼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都逐渐增强,鱼池水深40-50cm,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饲养25-30天后,根据幼鱼生长速度及时过筛分池。
幼鱼的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有野生杂鱼和牲畜肝脏,用绞肉机绞2-3遍,使其成糊状,抹在细铁纱盘上,挂在水中,日投喂占总体重的6%-12%,每日投喂4次。
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的饲养。体长达6cm,体重3g左右的鱼种消化能力与成鱼相似。水深80cm,土池水位可适当加高,放养密度每平方米200-300尾。
鱼种阶段应投喂人工颗粒饲料。饲料配比:动植物饲料各占50%。动物性饲料有鱼粉、肉粉、小杂鱼、蚕蛹及家畜、牲畜内脏等;植物性饲料有豆饼粉、麸皮、糖、青菜及榆树叶等。颗粒大小一般直径为2-4mm,每日投喂3-4次。投喂量占鱼体总重量的6%。
成鱼的饲养。成鱼及尾重左右的鱼种饲养方法相似。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3尾,水深1-2m。饲料中,动物性饲料占60%-70%。颗粒大小以适口为度,一般直径在4-8mm;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总量的1%。
繁殖
虹鳟鱼一般3年性成熟,也有2年产卵的。雌鱼临近产卵期,侧线色彩鲜,食欲减退,尾鳍摆动游于池底。雄鱼[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相互咬斗,追逐雌鱼,水中时常出现因鱼跃而激起的浪花。
选择成熟好的亲鱼,雌雄分别放入网箱,保持水温5℃-12℃。雌雄鱼在外型上的主要区别:体色:在产卵期雄鱼身体黑色素[黑色素是一种生物色素,是酪氨酸或3,4-二羟苯丙氨经过一连串化学反应所形成,动物、植物与原生生物都有这种色素。]明显增加,体色变黑;雌鱼黑色素增加不明显,体色稍暗。头部:雄鱼头部较大、口大下颌向上弯曲,盖住上颌;雌鱼头部较小、口小。泄殖腔:雄鱼泄殖孔明显突出,呈红色;雌鱼不突出,无色变。
采卵方法:一人抓住雄鱼使其头部向上,腹部朝下,对准接卵盆,一人手持清洗干净的盆,沿泄殖孔方向轻压卵巢后缘,鱼卵流入盆中。挤卵过程要轻、快尽量避免亲鱼受伤;然后同样的方法轻轻挤压雄鱼腹部后缘,将**挤入盆中,用羽毛搅拌30秒钟,使二者充分接触,随即加入少量淡水,搅拌后,静置1-2分钟,之后加入多量淡水,将多余体溶液和**洗去,再加入适量淡水静置,吸水4小时后,将受精卵倒入孵化盘内进行孵化,全过程需遮光进行。
鱼病防治
当红鳟鱼出现游泳乏力,静卧池底,体色发黑,发白或部分发白,摄食量降低等症状时,是鱼病潜伏期的外部表现,应及时诊断治疗。
细菌性鳃病:主要病害之一,体重100克左右最易发病。症状:病鱼不活跃,无食欲,发病初期鳃部出血,粘液过多。防治:用0.5%浓度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洗浴1-2分钟,或1ppm硫酸铜全池洗浴1小时。
弧菌病:危害极大的一种疾病,易于晚春和秋季发生,发病初期体表和鳍的基部逐渐变黑,鳍的基部*门体表有出血现象。严重时,表皮溃破,露出坏死的肌肉。治疗:每kg投喂磺胺类[磺胺类药物是叶酸合成***,由于价廉和对泌尿道、沙眼等病原体感染的疗效而一直被使用。]药物75-100mg,与饲料充分混合,连续投喂一星期。
肾脏病:鲑科鱼类特有的疾病。病原体为革兰氏*性双杆菌。症状:双眼突出,体侧患部含红色和***脓液,坏死部成白色隆起。防治方法是投喂磺胺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