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体内寄生双线[简介编号:7593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鲈形目 中文科名:羊鱼科 拉丁科名:Mullidae 中文属名:绯鲤属 拉丁属名:Upeneus 拉丁种名:sulphureus 定名人:Cuvier et Valenciennes 年代:1829 中文名:黄带绯鲤原始文献Hist. Nat. Poiss., 3:331模式产地Anjer, Straits of Sunda 俗名:今鸡, 藤丝, 溏思, 双线 英文名称:Goat fish生境热带底栖鱼类 国内分布:南海 国外分布:非洲东岸,]绦虫[绦虫,拼音(tāochóng)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21.9456米)。]的裂头蚴(Digrammasp.Larva),它隶属绦虫纲、多节绦虫亚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寄生(parasitism)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其中受害的一方就叫寄主,也称为宿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捕食鱼类的鸟类。过去,双线绦虫病只在大中型水库的鲤、鲫鱼体内发病,近年来,池塘养殖的一龄鲢鱼鱼种中常有大量鱼体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双线绦虫病,并造成较大危害,根据我们在黑龙江省绥滨县[绥滨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交汇的三角地带,三面环水,中间绿洲。]周边地区12个渔场的调查统计: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89%,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鲢鱼鱼种体腔内有11个裂头蚴,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达80%。
一、发病症状
患病鲢鱼鱼种腹部膨大,用手轻压病鱼腹部有坚硬实体的感觉(患水肿病鱼体则有柔软感);早春冰融后鱼体明显消瘦,腹部更为膨大而腹肌极薄,用力挤压,裂头蚴可从胸鳍基部钻出体外;病鱼不耐拉网和运输,在鱼种密集时死亡率极高。
二、患病原因
1.靠近江河、湖泊的池塘和水面连片开阔的池塘,在明水季节常会有很多苍鹭、鸬鹚、红嘴鸥等水鸟[水鸟指栖息或经常栖息湿地的鸟类,共计三部分12目300余种。]滞留栖息,在江河、湖泊与鱼池[鱼池;顾名思义就是渔夫用来养鱼的一个池塘,渔夫会根据所饲养的鱼的品种选择相应的鱼池。]之间飞行。双线绦虫的卵会随鸟类进入池塘,首先感染第一中间寄主桡足类,随后大量感染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鱼等。在每年春季冰溶时,水面上常有病鱼和体质弱的鱼体游动,又会招来大量水鸟捕食,同时造成鱼病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2.不清塘[qingtang

]

或清塘不彻底是造成该病连年流行的重要原因。资料表明,双线绦虫的第一中间寄主桡足类可以成体带卵休眠,休眠体可度过干旱、冰冻等恶劣环境,休眠体数量可达到每平方米水面数百个甚至数万个之多,并常在小范围内高度集中。正因为桡足类有成体休眠适应性,所以不经药物清塘的鱼池,一旦注入新水就会出现相当数量带卵的桡足类成体。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冬天已冻透的带水池塘和刚注入井水的鱼池中有大量桡足类的带卵成体,证明桡足类成体可抵抗恶劣环境,而不用药物清塘的鱼池会潜藏大量桡足类休眠体,也就为鱼类感染双线绦虫病埋下了隐患。

鲢鱼鱼种患双线绦虫病的防治技术

3.用未经消毒的老水(包括常有水鸟栖息的江河、湖泊及鱼池中的水)培养枝角类、桡足类供下塘夏花食用,以节约人工饵料,这样,桡足类在养殖水体中很有可能成为优势种群,由于桡足类具有吞食钩球蚴的专一性,所以极易造成该病发生,甚至流行。

4.在双线绦虫病多发区域内购进了已感染裂头蚴的夏花鱼苗

[也叫“鱼花”。]

,造成新的养殖地区发生双线绦虫病感染。

三、防治方法

1.要把好夏花鱼苗引种关,在购进鱼苗前要调查供苗方是否有绦虫病发生史,从源头堵住带病鱼苗的进入。

2.如果自身渔场有绦虫病病史或者有水鸟活动,一定要在鱼苗下塘前彻底用药物清塘,并在水花鱼苗下塘前用0.5ppm的晶体敌百虫(90%)将第一寄主桡足类**,不仅可以避免鱼苗得病,还有助于培养轮虫。

3.在不伤害终寄主----国家保护鸟类的同时,采用放鞭*等办法驱赶水鸟。另外,发现有病鱼体或体质弱的鱼体,应及时捞出,以防水鸟捕食。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