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稻田:生长水稻的水田;种稻的田。]养鳅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村副业,它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由于泥鳅能钻松稻田泥土,吃掉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其养殖技术要点如下:
1、稻田选择及设施建设:选择土壤为弱酸性、不漏水的旱涝保收田进行改建。田埂[田埂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tián gěng,田间稍高于地面的狭窄小路,也叫埂子意思是田间的埂子,用以分界并蓄水。]层层夯实,不漏水,高出水面30-50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沿田埂开挖一条宽30-50厘米、深30厘米的鱼沟[养鱼稻田中开挖的通向鱼溜的沟道。],田中开几个面积为4-6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的鱼坑,深30-50厘米。鱼沟、鱼坑的面积约为稻田总面积的5%。田埂四周插上木板或钙塑板(入泥30厘米),用以防逃。在排水口要建二道网,外侧可用聚乙烯网,内侧用金属网。
2、施基肥与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放鳅前先将田水排干,曝晒3-4天,再按每100平方米田面[田面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tián miàn,意思是耕地的面积。]撒米糠20-25公斤,次日再施畜肥[贮存畜肥。]50公斤,再曝晒4-5天,使畜肥腐烂分解,被土壤吸收,然后蓄水。当田面水深15-30厘米时,每100平方米水田放养体长5厘米左右的原鳅种10-15公斤。
3、饲养:泥鳅放养后第1个月,投喂炒麦麸和蚕蛹粉各半的混合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1日1次,每次投饵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4%。开始时采用撒投法,将饲料均匀地撒在田面上,以后逐渐缩小撒投面积,最后将饵料投放在固定的鱼坑里。1个月后,每隔15天追肥1次,同时投喂蚕蛹、米糠、豆饼、菜饼、动物下脚料等饵料。
4、日常管理:经常检查堤防设施,防止逃鳅。稻田水位应根据稻鳅需要适时调节,初期15-30厘米深,中后期40-60厘米深。日常管理中可适量施放石灰,一方面可作为肥料,另一方面可起到消毒作用。此外,养鳅的水田一般不宜过多除草。
5、病害防治: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打印病、烂鳍病、寄生虫病。由于稻田鱼病较难治疗,故在放养鳅种时须经过检疫或采用鱼种消毒等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