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是由美国青蛙**及虎纹蛙[虎纹蛙又叫水鸡,它的个头长得魁梧壮实,有“亚洲之蛙”之称。]**等感染引起的疾病。
(一)病原
美国青蛙**(RGV)属虹彩**[虹彩**科包括许多从昆虫和其它一些动物分离的胞浆型 DNA **。]科、蛙**属,**颗粒呈球形,直径约150纳米,双股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无囊膜;能在草鱼卵巢细胞[细胞(英文名:cell)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鲤上皮[epithelium动物体内外的所有游离面上被覆着的细胞层。]*状瘤细胞、鳗性腺细胞、草鱼鳍[鱼鳍是鱼的游泳**,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脂鳍(仅见于脂鲤科鱼类、多数鲑鱼及鲶鱼)等。]细胞株上增殖,约1周细胞产生病变;培养温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对美国青蛙**扩噌有明显影响,在2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病变时间缩短,**滴度增加,30℃是**最适合的增殖温度;当温度相同时,不同的细胞对**的敏感性不同,相对来说草鱼鳍细胞更敏感。**颗粒分散或呈晶格状排列。
苗素英等(2001、2002)报道,从患病虎纹蛙中分离到的**,为20面体的胞浆内脱氧核糖核酸**,属虹彩**科。其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的核苷酸[核苷酸(hé gān suān) Nucleotide,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序列与蛙**属的代表种蛙**—3型(FV3)的同源性98%,甲基转移酶基因与蛙**属的蛙**—3型、叉尾鮰**等的一致性为96%-97%,而主要衣壳蛋白基因的3′端与其他脊椎动物虹彩**比较,核苷酸序列均有所不同,所以应是虹彩**科蛙**属的1个新成员,暂将其命名为虎纹蛙**(RTV)。能在鲤上皮*状瘤细胞(EPC)黑头软口鲦尾柄上皮样细胞(FHM)及草鱼卵巢细胞(CO)上产生空斑状的细胞病变。该**对氯仿、热(56℃30分钟)和酸(pH3)敏感,对碱(pH14处理1小时仍有微弱感染力)有一定抗性。**颗粒直径125纳米左右(王晓红等)。
(二)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美国青蛙(又称沼泽绿牛蛙)、**不久的幼蛙及虎纹蛙;病程短,蔓延极快,一旦发病,仅2天左右蛙群中的死亡率高达90%。
(三)症状
病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接着在蛙的体表有出血点[出血点是指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形成瘀点或瘀斑,叫皮下出血点。],幼蛙背部皮肤开始仅局部坏死脱落,很快烂斑扩大,病情不断加重;头背部皮肤失去光泽,出现白色花纹,表皮脱落,溃烂[溃烂,指伤口或溃疡处因感染病菌而化脓。],并露出背肌;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四肢发红、溃烂;有的指及趾部充血、出血或溃烂。病重的蛙很消瘦,解剖发现肠壁严重充血,肠内无食物,有的肝或胆囊肿大,不久即死。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或进行**分离培养。
(3)采用聚合酶联反应进行快速检测。
(4)谢简等(2002)报道,用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法检测,可作为疾病早期诊断,不仅灵敏、准确、快速、费用低、操作相对简单,且可以定位,能检测到动物体内的受侵害程度以及**侵染的靶目标,进而可以用于研究**入侵宿主的途径和疾病的发展过程。
(五)预防措施
(1)养蛙场地、水体、工具及食台进行打扫、清洗、消毒。尤其是食台及工具要天天打扫,定期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进蛙种。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不能投喂病死鱼、病死蛙、**变质的饲料等),泼洒养殖保、玉垒菌等,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蛙体抵抗力。
(4)注射蛙****(灭活细胞**),免疫保护率高达95%,该**已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申请到发明专利。
(六)治疗方法
尚未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