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址
选择面南背北、避风向阳处,要求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宽3米,深1-1.2来,长度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底用水泥灌浆,以不漏水为原则,池对角设进、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于排灌。池塘周围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以便于水蛭[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可刺入人畜皮肤吸血,并有释放**剂,因此不易被宿主察觉。](蚂蝗[蚂蝗,水蛭的俗名,属环节动物蛭纲类,世界上有400—500种,我国约有100种,已发现89种。])产卵。池塘中间建高于水面O.2米的平台一个,保持湿润,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蚂蝗)栖息。
2.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
水源是水蛭(蚂蝗)生存为主要条件,因此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蛭(蚂蝗)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人工养殖的水蛭(蚂蝗)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井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更要保证进出水口[出水口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一字式、八字式和门字式。]畅通,水质清新和要有一定的容氧量。
3.种蛭的选择
种蛭要求个体肥大,以每条12克以上为好.要求活动力较强,体表光滑,颜色鲜艳无伤痕,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为每亩20—25公斤(2000—2500条)。
4.孵化
水蛭(蚂蝗)一般在11℃以上可以繁殖产卵,经16—25日孵出幼蛭。产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以免惊动产卵油水蛭(蚂蝗),造成空卵茧。孵化期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兔踩破卵茧。孵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饲料,一般为每千条水蛭(蚂蝗)投放20公斤螺蛳、河蚌,每星期投喂一次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但要注意随时清理血渣及其他剩余食物,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5.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
水蛭(蚂蝗)的耐寒能力较强,一般不易被冻死。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蚂蝗)自然越冬。这种方法省时省力,适合大面积商品水蛭(蚂蝗)养殖。也可以将育种水蛭(蚂蝗)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半月投喂一次饲料,这种方法可使水蛭(蚂蝗)正常生长和活动,待温度稍有回升,即可交配产卵。
6.天敌与疾病的防治技术
水蛭(蚂蝗)的天敌主要有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可采用徽电网防治及工具诱捕。一般情况下,水蛭(蚂蝗)的生命力较强,基本无疾病,只要水源不被化肥、农药及盐碱性溶液污染,保持进出水口通畅,食物新鲜,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经常换水就能养好水蛭(蚂蝗),反之则可能会发生皮肤病和肠道病。
7.捕捞与加工
早春放养的种蛭到4—5月份可产幼蛭,9—10月份可成长为商品蛭加工出售。用稻草等秸秆作物扎成小捆,以畜禽血浸泡后放入池中,水蛭(蚂蝗)闻到后,会**在草捆上,将其捞出,可用石灰掩埋,20分钟后,待其死亡取出晒干或用草木灰拌匀晒干。干品要求干净整齐无杂质,以整条水蛭(蚂蝗)自然扁平、背部稍隆起,质脆易折,断面呈胶质状并有光泽为最好。正常情况下每亩可收成品800~1000公斤(干品为500-600公斤)。目前药材市场价格为每公斤120—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