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养殖过程中常见病水鼓病的防治方法


水蛭[水蛭,俗名蚂蟥,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可刺入人畜皮肤吸血,并有释放**剂,因此不易被宿主察觉。],简而言之蚂蟥,属环节动物门,具有很高的医药药材价值。故而经济价值很高,以前都是野外自养,现在都是人工培育、养殖,而现在大家所养品种主要是以宽体金线蛭为主,以淡水螺丝[螺丝是利用物体的斜面圆形旋转和摩擦力的物理学和数学原理,循序渐进地紧固器物机件的工具。](蛳)为食。而笔者今天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下令养殖户非常头疼的水蛭“水鼓[2008北京奥运会,圆了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病”。水鼓病病原体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是革兰氏*性短杆菌,属于细菌一类,弧菌科。为什么每年水蛭临近交配期恰好又是面临伏天这种情况会出现这种病情,下面结合笔者亲身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

病理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

图1

图2

由图1图2可看出:蚂蟥身体肿成一节一节状,呈凸字状排列,发病早期没什么变化,当水温超过30℃以上时,此症状较为明显,多数爬到网上、吸附在荷叶、塘里有烂青苔[青苔,是水生藻类植物,色翠绿,细如丝,生长在水中或陆地*湿处。]下都存在。不吃食,手挤结块处能明显挤出水,无精神,和中暑性质一样。

图3

图4

图5

由图3,4,5可看出:图3吸盘发红,主要是蚂蝗[蚂蝗,水蛭的俗名,属环节动物蛭纲类,世界上有400—500种,我国约有100种,已发现89种。]快要进入交配期了。而这个时候只要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稍微发生变化都会导致水鼓病,有的还会因营养达不到而出现死亡,因此这个阶段也是最难养的阶段。图4和图5前者是接近吸盘腹部发红似出血症状般,后者是接近头部的腹部发红而出血症状比较明显,其原因都是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水鼓,严重情况下肠道充血发红。
接下来看一下水质问题:

图6

图7
由图6图7可看出:青苔和死苔都漂浮在水面,不是养殖户早期没有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早期根本水就肥不起来,在五月初大家在放苗之前都做好肥水工作然而用处不大,因为放苗之前每一个网箱里面都放了很多小螺丝,想必大家都知道螺丝净化水质有多快。而且定时都要投放螺丝给蚂蝗吃,这是水肥不起来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蚂蝗养殖中不可避免的情况,所以很多养殖户选择高温时肥水,这样好肥一点,肥水来的快,藻类更容易起来。还有很多养殖户喜欢捞,但是缺点就是在捞的过程中容易弄伤蚂蝗。重点是图6图7中的青苔很快就会腐烂,水会发黑,浮游植物繁殖慢,老化藻类占优势,水体极易富营养化,光合作用较低,缺氧严重,水的指标(氨氮、亚盐容易超标),底部有害细菌繁殖,而蚂蝗吸收这样的水质极易感染水鼓病,这也是导致蚂蝗得水鼓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样的水质基本上每天死亡量极大,占30%左右。


笔者经过亲身经验总结的治疗方案如下:

首先解决水质问题,第一步,换掉死苔黑水,第二步,用“黄金益菌素B型+活肥(或纳米黑金)”培菌、培藻。第三步,建议养殖户可以套养泥鳅,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在一个平方放5-6条泥鳅,为什么这样做,主要让它做底部清洁工,吃掉底部过多的残饵粪便。网箱外还可以放一些草鱼来滤食外箱的青苔。第四步,再用“全效底改”改底这样更能达到双重改底的效果。
最后一步用“菌毒必克”彻底清除水鼓病。一瓶3亩地,如果死亡量大的塘可以一瓶用到2亩地。接着隔2天都可以用一遍“水博士”来降解水中的残留物。



来源:水世纪华东团队
作者:林川
微信公众号:北京水世纪beijingshuishiji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