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期间大闸蟹养殖池塘水质管理的八个关键技术



  养蟹就是养水,水好蟹才好。良好的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环境能减少发病率,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培育优质蟹产品。进入高温期,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复杂多变,在管理上要及时判断水质变化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确保水质“肥、活、嫩、爽”。

  一、水质异常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通过水色判断。白混水是大型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过多繁殖所致,黄混水中有害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比重过大,释放藻毒素,抑制有益藻类生长,**河蟹神经系统,影响河蟹生长。浓绿水是藻类生长过旺,影响水体透明度。泥浆水是泥沙和有机颗粒物混合悬浮于水体,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堵塞虾蟹的呼吸系统,导致缺氧死亡。

  2、通过检测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溶氧、pH值、**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等理化指标判断。水体中藻类密度过低、浮游动物密度过大、水体混浊、池底沉淀有机杂质过多等均能导致蟹池缺氧,影响河蟹摄食、脱壳生长。不当使用[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有机肥、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制剂、沉淀有机杂质过多可能导致pH值偏低,过量使用生石灰消毒、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过多可能导致pH值偏高。pH值偏低或偏高,影响水体渗透压和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对河蟹脱壳、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养殖密度过高、水质偏碱性、藻相、菌相失衡等均可导致氨氮升高。大量使用高蛋白[高蛋白是指食物的蛋白质含量高,蛋白质大约占人体重量的16.3%,如果超出就被称为高蛋白。]饲料,有益菌数量少,会使水体**酸盐增高。

  3、通过镜检判断。生产上主要通过镜检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比例,判断水质的好坏。

  二、预防和控制措施

  1、适时加水。高温期蟹池蒸发量大,一般每隔10天加注一次新水,使平均水深控制在1.2米左右。

  2、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每隔15天使用一次EM菌或芽孢杆菌或其它生物底改,充分降解有机杂质,降低水中氨氮、**酸盐含量,维持水体酸碱平衡。

  3、肥水。根据水质肥瘦和藻相状况,适时补充有机氮肥或磷肥,促进藻相、菌相的平衡。在暴发蓝藻的塘口,请谨慎使用药物杀藻,宜采取换水、调水、补充有益藻种等方式,使池塘有益藻类占优势,抑制蓝藻的繁殖生长。

  4、杀虫。水体中浮游动物过多,避开脱壳期使用杀虫剂杀虫,同时使用解毒剂解毒和泼洒EM菌调水。

  5、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投喂。减少高蛋白颗粒料和小杂鱼的投喂,高温期间高蛋白饵料,特别是小杂鱼,不能及时被河蟹食用,很快腐化变质,导致病菌滋生和氨氮、**酸盐升高,败坏水质。宜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并根据天气、水温等因素调整投饵量,避免投饵过剩。

  6、捞除枯死、漂浮水草。被河蟹夹断的漂浮水草和枯死老化的水草应及时捞除,防止沉底**,影响水质。池塘水草没有长成或被河蟹破坏,可适当移植水花生,覆盖水面20%为宜。

  7、开启增氧机。坚持晴天中午开,*天清晨开,连绵*雨半夜开,傍晚不开,使池水溶解氧始终保持在5mg/L以上。没有安装增氧设施的塘口,可备用粒粒氧增氧剂,在使用微生物制剂后使用,提高池底氧含量,激活好氧微生物活力。

  8、补充螺蛳。没有投放螺蛳或投放不足的池塘,可每亩补投螺蛳100-150公斤,起到净化水质、为河蟹补充鲜活动物饵料的作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