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养殖常见病白点病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白点[钢材中的白点拽在钢的纵断面上呈光滑的银白色斑点,在酸洗后的横断面上则呈较多的发丝状裂纹。]病又称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病。在淡水鱼、溯河性鱼类和海水鱼[海水鱼主要是指产自热带地区的海鱼,它们色彩特别艳丽,形状奇特,是观赏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均有流行。本病对鱼的种类及年龄都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分布也很广,尤其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鱼较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1.病因:病原为多子小瓜虫。淡水小瓜虫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因此流行于春、秋季节[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特别是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恶化、水体有机物堆积、大雨过后或有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混入、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暴发[暴发,汉语词汇。]率大,即使在冬季和盛夏也会发生。相反,池塘水质好、饲养管理优良、鱼体健壮时,在春、秋季节也不暴发小瓜虫病。因此,水质管理的好坏是小瓜虫病暴发的直接诱因之一。

2.症状:在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许多小白点,故称为“白点病”。病情严重时在病鱼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小瓜虫寄生在鳃组织上,引起鳃小片受损,分泌黏液增多,虫体周围的鳃上皮细胞增生,有的鳃小片充血、出血或坏死。病鱼反应迟钝,游动缓慢,漂浮于水面,摄食**。诊断是用显微镜检查体表和鳃,看有无小瓜虫来确定。

3.预防方法

⑴低温季节注意水质管理,使用益池宝全池泼洒,每亩用量为5~6千克(1米水深),调节和改良水质。

⑵鱼种下塘前,生石灰彻底清塘可预防此病发生。用2%~4%的食盐水[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所以食盐水主要是由氯化钠溶液组成的。]药浴5~20分钟。

4.治疗方法:如果早期没有发现病症,致使小瓜虫侵入皮下组织及被鳃部上皮组织包围,可试用以下方法:

⑴全池遍洒福尔马林[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蛋白质凝固剂。]溶液,使池水浓度为30毫克/升。第二天换水一半,再施药1次。用药后,要注意药物伤害和水质恶变等问题。

⑵有条件时,可将水温升高到26~30℃,保持4~7天,使虫体从鱼体上脱落下来,然后转池饲养,对原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具有良好的效果。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