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腹水[腹水(ascites),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是体征而并非一种疾病。]病是由嗜水气[①指水肿。]单胞菌感染引起牛蛙腹部有大量腹水的疾病。
(一)病原
贺路等(1995)报道,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革兰氏*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无荚膜,无芽孢,在4-40℃均可生长,在人血琼脂平板上产生清晰的β溶血,热温度变性法测得鸟嘌呤[生物学名词,别名: 鸟粪素、鸟便嘌呤、2-氨基-6-羟基嘌呤、2-氨基次黄嘌呤 简写:G。]-胞嘧啶碱基对[形成DNA、RNA单体以及编码遗传信息的化学结构。]含量摩尔分数为60%;半致死浓度为8×106.5。该菌株制备的抗血清[抗血清(antiserum)是一种含有多**抗体的血清。]效价达1280,而与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嗜水气单胞菌的抗血清的凝集效价小于40,所以两者间血清学[血清学是研究血清及其反应的科学。]差异较大。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主要危害成蛙,发病率高达50%,死亡率为30%-50%,高者可达80%以上。流行于夏季,尤其当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恶化,更易暴发流行,人工感染青蛙,也发病死亡。
(三)症状
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疾病严重时,病蛙四肢无力,厌食,腹部膨大,有大量淡**或红色腹水,肠、胃壁充血发炎,部分病蛙的肝脏肿大。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可采用血清学快速诊断法进行早期诊断。
(五)预防措施
(1)养蛙场地、水体、工具及食台进行清扫、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饲料,泼洒有效微生物(EM菌,由光合细菌、放线菌类、*酸菌类和酵母菌等组成),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蛙体抵抗力。
(3)注射灭活菌苗。
(六)治疗方法
(1)泼洒消毒药[消毒药,中药名。](水中及岸上都要泼),共泼2-3次,每次间隔1-2天。
(2)同时内服药饲5-7天。每千克饲料中加复方新诺明[别名:磺胺甲恶唑,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一级抗菌类。]2-3克,或蛙服宁。
(3)治愈后2天,泼1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EM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