鳃肾炎是对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危害较大的疾病,主要危害日本鳗鲡。由于本病[古医书名,提出:“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流行期较长,从12月开始,一直至翌年5月份都可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因此该病的预防[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汉语拼音为yù fáng,注音为ㄧㄩˋ ㄈㄤˊ。]要从秋天开始,整个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期都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疾病发生。
小规格鳗种在越冬期患本病死亡率可达50%以上。大规格鳗比小规格鳗种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迟一些,一般在2~3月份发病,仅发生于冬季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低于16℃以下的养殖池。如果秋季发病较重,则冬季鳃肾炎的危害更大。2~3月份水温开始上升时,易并发水霉病[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赤鳍病[赤鳍病是一种病症名,主要表现为病鱼臀鳍和胸鳍出血,*门红肿,肠道充血等。]、赤点病等。水体含有盐分的池塘一般不会发生本病,即使发病也远较淡水池塘轻。温水式养鳗和循环过滤式养鳗一般不发生本病。
1、症状
主要病变于鳗鲡鳃和肾脏。病鳗不摄食、活力下降、体弱、日趋消瘦,发病早期腹部中线凹入、肝脏部位突起、外观无其他异常、鳃部前鳃片增厚,后鳃片间隙变窄,随病势的发展,胸鳍、臀鳍、*门都发赤,鳃部生水霉。病情严重时,鳃小片全部粘连,鳃丝呈棍棒状,甚至变白色,腐烂,鳃一般暗红色,有时出血,血块盖于鳃上,肾脏肿大色深、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肾小球变性,血液中氧离子浓度由正常的110~125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降至80毫克/升以下,严重时降至20~40毫克/升。
2预防: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此病重在预防。
(1)夏季发生的疾病一直到停饵都要积极治疗,10月中旬要内服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氟苯尼考等抗菌素,预防其他疾病预防赤鳍病、烂鳃病,增强鳗的体质,减少诱发因素。
(2)提早分养并塘(9月底至10月初),并塘后继续饲喂,推迟停食时间,水温低时不要投饵过多,1~2天投一次即可。
(3)投给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量元素充分的饵料,11~12月份充分添加维生素或营养成分,使耐受长期过冬生活营养需要,添加复合维生素和VE较好。
(4)越冬鳗鱼要定期补加新水,定期全池泼洒亚甲基兰或盐水消毒,防止因水霉病而诱发本病。
(5)从严冬期到早春应避免拉网、换池,因水温低时鳗鱼体弱,受损后容易得水霉病。
(6)用食盐水[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所以食盐水主要是由氯化钠溶液组成的。]药浴,浓度为0.5%~0.7%,药浴时间从当年12月到翌年2月份,待水温上升后逐渐调入淡水,也有一定疗效。